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对于中外友好交往还是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翻译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季羡林先生曾誉之为中华文化长葆青春的“万应灵药”。但是,目前翻译界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三脚猫”“半瓶醋”式的人物混杂在翻译队伍之中,译作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大量唯利是图的抢译、不负责任的乱译、不如旧译甚至抄袭旧译的重译现象。更有甚者,竟由译者摇身一变成为作者,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中外主要翻译理论主张,从翻译的文化参与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文英译;通过实例,说明古诗文英译可以采用增译、借用西方典故和注释等方法将等值翻译与再创造翻译相结合,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明翻译的文化参与对表达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邯郸市企业的经济实力,应该重视对外宣传资料的重要性,在中文宣传资料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采用具体的翻译对策,如减译、编译、述译、缩译、并译和改译等。只有综合并变通地应用这些翻译策略,外宣资料翻译的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下,西方传教士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翻译馆出版社会科学图书,特别是历史类图书,与传教士在华政策转向有关。史志类图书成为了影响中国士人和学者的重要手段。这些图书相较于以往教士翻译出版的历史书籍,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对时局影响更大,是近代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的发展,传统翻译教学的理念和翻译手段培养的外语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翻译活动的需求,高等学校翻译教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传统翻译教学中全译占主体的课堂教学的现象,提出了"变体翻译"这一翻译教学新理念.同时,本文简述了引进"变体翻译"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可能,并认为变译教学的提出将标志着翻译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译学界围绕"创造性叛逆"问题,形成了"忠实派"与"叛逆派"的理论论争。两派论争活跃了译学思想,也出现了一些偏颇与问题。"忠实派"的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实践要求,"叛逆"派理论则是对翻译成品即"翻译文学"的描述,但两者却将各自的主张绝对化。特别是"叛逆派",将翻译中的一切"叛逆"视为理所当然并加以肯定,没有看到翻译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叛逆",一种是"创造性叛逆",另一种是"破坏性叛逆"。而只有看到"破坏性叛逆",才能正确认识"创造性叛逆"。纵观中外翻译文学史,翻译中的"叛逆"逐次递减,叛逆中的"破坏性"逐次递减,是人类翻译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语言的伦理性决定了翻译的伦理性.在翻译活动中,最先确定的并不是译什么与怎么译,而是译者与作者、读者等他者之间的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关系."诚"是一切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态度预设,也是确保翻译顺利完成的伦理基础.译者只有诚于译事才能解决好翻译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处理好与作者、读者、赞助人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西译论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但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从而反击取消"忠实"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建立"译学评",明确"译学评论"的重大意义及其与"翻译批评"的关系,并在回顾我国译学评论历史与考察现状的基础上呼吁建立译学评论,完善翻译批评,推动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英译时遇到音、意、形的处理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译诗的"三美"论来分析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更好处理音、意、形的问题,使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尽可能少的丢失其原味.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近年来的一股新生力量,它给译界带来不少的活力,而且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研究视角.而中国译界中被长期视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也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冲击,"信",这一重要而且最为基础的翻译标准应该怎样去认识呢?  相似文献   

15.
唐燕 《学术论坛》2012,35(10):85-88,110
21世纪翻译学学科地位在中国最终得以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翻译学界的认同。翻译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就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史长久,影响深远。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推崇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都表明中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进行过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译学理论多为借鉴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失语。探讨中国译论失语的溯因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从文章学的视角下解读"信达雅",对于重构中国译论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农 《东岳论丛》2007,28(6):72-74
19世纪末马建忠基于比较语言学提出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观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本文从多元系统观的角度分析了马氏译论在当时翻译系统中被边缘化的原因。导致马氏翻译观归于沉寂的不利因素有当时的关于文学、翻译、语言的主流观点,翻译活动现状,马建忠译论自身的理论基础以及严复译论的登场等。  相似文献   

17.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8.
拟从翻译本体论的视角,结合散文英译,浅谈对于"译随人意","译有所为"[1]的几点反思:(一)翻译的界定:不同主体间的最佳关联;(二)翻译的效度:创造性叛逆;(三)翻译的信度:各主体、影响因子间的对比与调和;(四)翻译的运作:三个维度,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19.
吴琳 《阴山学刊》2005,18(2):45-48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8,29(2):140-143
文学翻译评论可从译内评论与译外评论相结合的二维构架模式进行构架.译内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语用价值、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方面的评论,译外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双语比较、思维转换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