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古斯丁的“我怀疑故我在”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两个命题的共同之处是无需质疑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确实存在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论证的出发点、“我”的含义和论证的目的三个方面。明确这三个方面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奥古斯丁教父哲学和笛卡尔哲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揭示了思维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他的"我思"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笛卡尔的怀疑思辨哲学无疑是刺破中世纪黑夜的理性之光,他的"我思故我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然而他的理论缺陷也恰恰在于他的"思"与"在"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笛卡尔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到只有“我在怀疑”这一当下最后的怀疑而不能怀疑为止,发现我在怀疑以我的存在为支撑点,由之而得出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来看“我思故我在”,由于笛卡尔自我的经验化、实体化,笛卡尔的“我思”还没有达及自我的意会之知,不具有自我明证性的“是者”,近代哲学确实性的支点动摇了。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来置换笛卡尔的“我思”,就是认为“我思”不是原初意识,不是那道始源性的“光”,没有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人与世界的最初关联。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原理——“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推论,并从逻辑上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否定“我思故我在”为推论的三个基本论据:“我思故我在”无有大前提,不能是推论;“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同一关系,非推论关系;“我思故我在”是必然真理。必然真理不能由逻辑推出,文章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反驳。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是基于他对思想的“确然性”理想的追求而提出的 ,因此 ,其中之“在” ,并非指“有” ,而是指“真” ,即“确然性”。他力图解决“什么是确然的”和“如何确然”的问题。但是 ,他的“确然性”追求却存在着将哲学的“确然性”与科学的“确然性”简单等同的方向性错误。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学无疑是与笛卡儿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剖析来揭示笛卡儿是如何确立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实现哲学发展史由客体向主体转变的伟大变革的。一、“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问题首先涉及到笛卡儿哲学的方法论问题。笛卡儿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怀疑主义是要否定一切确实  相似文献   

8.
早在三个半世纪以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面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淫威,喊出了“我思故我在”这条惊天地动鬼神的哲学原理,同培根一起开创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两个半世纪以后,面对着西方工业社会更趋严重的异化现象,“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响应笛卡尔的精神召唤,先后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和“反思前的我思”的口号,开创和推动了当代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把笛卡尔肇始的近代主体性原则和自我意识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认为,追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这一嬗变历程,有助于深刻了解笛卡尔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理性哲学的开启者,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思想理论是是笛卡尔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对近代哲学史以及西方近代哲学有这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学中争论最多的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不仅蕴含着近代哲学的开端,而且在很大程序上推动现象学运动的发展.研讨我思范畴的历史增变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承继的脉络,从而挖掘出以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转变的契合处,为更深入地研究西方哲学抛砖引玉.一、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实行普遍怀疑后确定的第一原理.它在张扬理性、突出主体作用方面的巨大历史影响,自不待说.其间蕴含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析.(1)、个体间区别的我思依据.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三个半世纪以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面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的淫威,喊出了“我思故我在”这条惊天地动鬼神的哲学原理,同培根一起开创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两个半世纪以后,面对着西方工业社会更趋严重的异化现象,“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响应笛卡尔的精神召唤,先后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和“反思前的我思”的口号,开创和推动了当代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把笛卡尔肇始的近代主体性原则和自我意识学说提升到了一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的论证确立了近代哲学中"我"的地位,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笛卡尔对"我"的界定是西方哲学弊病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并通过对笛卡尔"我"的重新定义达到消除哲学弊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雅克·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是基于他对思想的"确然性"理想的追求而提出的,因此,其中之"在",并非指"有",而是指"真",即"确然性".他力图解决"什么是确然的"和"如何确然"的问题.因此,笛卡尔并不是从思维推到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时出场、直接同一的,但这最终使笛卡尔在本体论上陷入"二元论".  相似文献   

16.
对“我在”及其根基的论证是哲学对世界的终极关怀的集中体现和根本标志。“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我在故我在”、“我做故我在”等是西方哲学家对“我在”之根基的不同解答。其中,“我做故我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它科学地说明了“我在”及其根基,为我们进一步求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思维原点  相似文献   

17.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我思”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近代哲学的正式诞生。这个原则影响极为深广。现在我们有条件从学理上分析这个原则,我们发现,这个原则一开始就存在重大缺陷,使唯理论陷入种种不可解脱的困境之中。本  相似文献   

19.
:《 第一哲学沉思集》以 “ 普遍怀疑”为开端,探寻 “ 清楚分明的确定性”为目的,用“ 我思”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 “ 新基础” ,来证明上帝和物质世界存在的 “ 老问题” 。笛卡尔在 《 沉思集》之中 “ 按照思维的顺序”所展开的论证路向,一直被视为近代理性主义者的开端和典范。然而,对于 “ 我思”这个全新的哲学开端,笛卡尔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规定?本文试图从 《 沉思集》中的 “ 意志”问题入手,展现出隐藏在理性主义者面相下的另一个笛卡尔形象:一个意志论面相的笛卡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是哲学常提常新的话题。自近代以降,尤其是自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标志的主体性原则得以确立以来,这个话题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哲学体系围之旋转的枢纽。然而,“主体死亡论”哲学的出现对主体性哲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