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2.
格莱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表达中蕴含弦外之音的现象.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杨宪益和霍克斯通过运用各种译介手段,充分再现作品中人物的会话含义和小说的艺术魅力,从而成功地帮助译本读者对小说的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浅析《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红楼梦>人物语言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以及人物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人物语言的翻译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预设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外貌和语言描写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对有语用预设含义句子的翻译中,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寓)示.通过对作品的外貌描写分析可以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寓示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尽管相学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预测体系,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相学流行,他受此影响并运用外貌描写来暗寓人物命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是对<红楼梦>预示手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汉英两种文化的称谓问题,并以"老太太"为例,对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比较,认为称谓的翻译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除异化或归化的抉择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间的关系、称谓的方式以及语篇衔接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积极的因素.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译名及书中人物名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王熙凤话语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总要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事件和操纵着人物命运的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因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主要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而在《红楼梦》中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王熙凤当属第一人。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这一光彩夺目形象时,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艺术,这一点已为许多研究者所论及。然而真正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框架来作王熙凤的语言的研究则非常少见。故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Vers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王熙凤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语言以及"怎样"用这种语言顺利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官僚地主类型角度将<红楼梦>中与贾府有姻亲或家奴关系的十二个家族分为贵族勋旧、儒林世宦、财网首豪和寒儒薄宦四类,剖析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及相互联系,从而有利于对<红楼梦>宏大社会政治背景的认识及对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深度理解,以期为红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外,也兼及文中提到的其他家族和一些人物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红楼梦》中曹雪芹高超的服饰描写手法和服饰对人物角色塑造以及小说情节铺陈的作用揭示了服饰是《红楼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决定了服饰翻译研究是《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墨最多的女性人物,对其服饰的英译研究,是《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评王熙凤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反面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处于没落时期的封建阶级反动腐朽的罪恶品质。作品的进步思想倾向正表现在它对这个人物的无情揭露和有力鞭挞上。从第五回对凤姐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和《恨无常》《聪明累》两支曲子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作家要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一方面描写她得势时的凶恶相,另一方面要描写她败落过程中的可悲可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园林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中常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产生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盛时期,其立意、相地、空间布局、造园要素、造景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园林艺术特征全面准确细致地展示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特色.大观园园林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论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正式出场前,就有冷子兴介绍这位小说的重要人物:“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又有贾珍夸她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越发历练老成了”。确实,对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曹雪芹并没有只把她作为一般的裙钗之辈来描写。把《红楼梦》看作只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人,说王熙凤是什么“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品”,这完全歪曲了《红楼梦》和王熙凤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作为一部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在王熙凤这个维护贵族大家庭利益的贾府当家人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反动本质的若干重要方面,通  相似文献   

20.
善意的谎言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善意的谎言也是一项语用策略,它涉及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王熙凤十分精于使用善意的谎言。通过分析王熙凤对善意谎言的使用,能更好地发掘其内在性格。笔者通过对出现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王熙风所用的善意谎言进行分打,以期从语用学角度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