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农业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2004年间,我国农业政策演变过程证明,诺思界定产权的国家理论对我国改革时期的中央政府行为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中央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否则,中央政府就会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不断地改变经济交易的规则,从而使这些交易规则对生产者的激励功能减弱。在自上而下的国家授权这一行政制度的保护下,我国基层政府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任务捆在一起,自发地选择了追求增加自身利益、减少农民利益的种种行为方式。要解决基层政府的这种行为特征,必须改变基层政府的授权方向。  相似文献   

2.
诺思的国家与政府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格拉斯*C*诺思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对制度与制度变迁问题的开创性研究,正是他将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使他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诺思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更是对政治学、行政学的国家和政府理论的极大丰富.本文对诺思的制度、国家模型与国家目标、国家与产权的关系理论,制度与政府职能理论进行评述,略述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在内容上包括国家起源理论、"诺思悖论"、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国家与制度创新和国家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这一理论对中国政府改革与实践的启示意义是:政府与规则的创建密不可分;要从制度的需求和供给方面发挥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发挥政府的作用,努力消除"诺思悖论";充分发挥国家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增长理论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在新增长理论中,暗含着一个制度基础和结构同质性的前提,从增长模型和趋同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提出了实现同发达国家的经济趋同,必须建立真正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框架,切实调整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使之成为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领域中,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发行和贷款利息率的调整实行管理和调节时所依据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组成部分,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政策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在于逐步建设一个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市  相似文献   

6.
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本文结合我国基建规模失控以及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开展一些实证探讨,讨论了政府的行为动机、政府的政策出现偏差及政府机构低工作效率的原因等,提出政府部门具有一种内在的超编、超支倾向,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资本市场是随着股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渠道,提高了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规模、功能、结构、规则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积极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完善功能,强化监管,改善政府行为,加强国企改革,尤其是要加强证券公司的改革。在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交易品种,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地方政府在房价波动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经济学方法对地方政府的房地产救市动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诺思悖论的存在容易导致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发生,使地方政府缺乏解决房地产市场所出现问题的真正动力,因此使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分析结果表明:要真正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借助规则、声誉、民意有效监督等措施制止地方政府的相机抉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城市经济的制度安排与绩效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思考是一个解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这种思考可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时期。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 ,政府对城市的设立或布局政策差别很大。这与制度安排的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定位有关。政府积累城市布局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也是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掌握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领导人的认识和政府政策的改变 ,决定了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诺思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对制度及制度变迁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传统的保障模式已失去其经济基础而陷入瘫痪状态.在现阶段,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实现国民经济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政府"越位"、居民委员会角色"错位"、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社区管理工作队伍薄弱、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管理观念滞后、"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原则贯彻不力以及政府在许多方面的"缺位".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城市管理方式实现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将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认真探索该理论提出的国际国内因素,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 1863.7.6《经济表》“图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标志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实际形成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关于社会再生产“公式”是“图式”的发展、丰富与完善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再生产理论的最终确立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对"非公经济"这个概念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政策的问题.对经济组织最有意义的划分不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国家所有"和"民众所有"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的界定才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国家在称谓上以"民众经济"取代"非公经济",并在相关政策上体现"民众经济"的理念.一个"众"字充分体现了"民众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载了党的理论创新传统,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当前,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贯穿于学习实践、研究实践和经济发展实践当中,以进一步推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目前中国社会诸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政府公共政策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主导作用.而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及实践方面的诸多因素决定了政府公共政策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政府应切实转变治国施政的理念,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并对社会生活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8.
WTO并不反对成员国政府支持国内农业发展 ,而是要求成员国的支持措施对生产和贸易无扭曲作用或扭曲非常小。因此 ,入世后 ,我国政府要做的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而是改变农业支持方式 ,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建立新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服务计划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议所体现出的从"国富"到"民富"的思路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展开分析,认为国家与人民大众经济权利的调整,应成为制定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的基本思路。当下,实现国家与人民大众经济权利调整的方式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护民众财产权利,肯定人力资本收益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