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华 《华人时刊》2009,(9):58-60
3月12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远超中方预期。目前海外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估计2010年全球将有1亿外国人学汉语。顺应全球方兴未艾的汉语学习热潮,从2004年开始,中国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目前有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旨在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显得举足轻重。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国际上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人数不断攀升。2002年8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中文教学发展国际研讨会”透露,初步统计,已有85个国家的2100余所大学和中国邻近国家不计其数的中小学、民间机构开设了汉语课程。最新资料还显示,全球学习中文的学生已达3000万人,汉语教学因而也开创了潜力巨大的教育市场。最近,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中间有一句流行语:“走,到中国…  相似文献   

3.
朋友,你一定见过南京的大萝卜,有红皮的、青皮的、白皮的,形状大小各异,最小的那种叫“洋花萝卜”,既可爱,又可口。我喜欢南京的萝卜,我更喜欢被谑称作“大萝卜”的南京人。 来中国学习汉语已有三年。三年时间,除了学习汉语,就是到中国各城市走走。但我最喜欢的是南京——这个具有“大萝卜”特点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家旅行社的外联经理,我曾经接待过的许多游客最终都成了我的朋友。德国人老德也不例外。初见老德是在2000年春末的一个沙尘天。这日,漫天黄沙弥漫京城,一男一女两个灰头土脸的老外推门而入,男老外用生涩的汉语感叹:“像世界末日!”然后,他提出要去西藏旅游。我为他们设计了旅游路线,谈话中我得知他们是北师大  相似文献   

5.
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上个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而今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中得到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圈。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  相似文献   

6.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7.
接过彼特递上的名片,醒目的“桥”字闯入我的眼帘。他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做中丹两国友谊的桥粱。 彼特是丹麦亚洲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办事处总经理。身为丹麦人,除了长相是地地道道的欧洲人,彼特确实是个顶呱呱的“中国通”,一口流利纯正的汉语。不仅如此,他口中时不时冒出孔子、老子等哲人话语,言谈中带有浓烈的思辩色彩,使你不由得肃然起敬——眼前的这“老外”很有思想。 有滋有味学中文 彼特在丹麦时,学的并不是汉语专业。他先后攻读了医疗试验专业大专、电子工程专业本科。1987年,彼特平生第一次到中国旅游,那时,他对中文一窍不通。广西阳朔秀丽的自然山水令他流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0.
张燕飞 《21世纪》2001,(10):8-15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地位和影响也不断加强、扩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的程度日益加深。可以说,中国正以充满朝气的形象,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人学外语蔚然成风,而外国人学汉语同样掀起一股“全球热”。在美国,汉语被视为高科技社会的通行证;在加拿大,汉语将取代法语而成为加拿大的第二大语言;在法国,已有69所高等院校和100多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在印尼,汉语书籍供不应求,购进的图书近半个月就售出了40%;在新西兰,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把汉语同法语、西班牙语等并列,作为学校第一外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不远的将来,学习汉语的热潮会进一步高涨,也会有更多的人为使用汉语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1.
心理距离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汉语词语“老外”对外国人和中国人双方都造成了心理负面影响 ,拉大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老外”是落后的 ,应当被摒弃  相似文献   

12.
英语phatic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 ,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 ,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 ;“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 :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 ,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 ,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不同国籍的“老外”越来越多地来到了中国。引人瞩目的是,在成千上万的“老外”队伍中,始终活跃着那么一群“洋小姐”,尤其是近两年来,“洋小姐”潇洒走华夏的故事越来越多,越听越有滋味了。 洋模特款款走上台 许多时装表演队着力创新,引进洋小姐作模特便是一例。洋模特款款走上中国舞台,增添了时装表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好些从事汉语语法研究者纷纷在探讨秦汉间的“是”字究竟有没有作为系词用的。今按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重要问题,急待解决。有些人认为“是”字在先秦已经用成系词了。不过,正如刘世儒先生所说,将他们所举出的例证来看,就作为系词来处理,都是很难站住脚的。这些例证,也多半是王了一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所认为不是系词的例子。这里我不打算再说它。还有些人同意旧的说法,认为先秦没有系词。总之,系词是用在判断句里  相似文献   

15.
“把”字句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教学中仅用“处置”来解释“把”字句的语义 ,不能解决其学习难点 ,但采用语境导入、突出词序、双语对比、错句辨析的教学方法则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把”字句的汉语语感 ,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8.
《诗经》里的“所”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有一个只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单位“所”,人们称它为助词。作为助词的“所”字不只是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古汉语里,从《尚书》、《诗经》这些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开始,几千年来,它出现的频率一直相当高。它的用法也很特别,它能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果对这个结构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字在其中指代行为的对象。它的这种用法,口语中没有一个词和它相当,文言中  相似文献   

19.
日语的“タ”与汉语的“了”是这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也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常常容易出错的词。这是因为“タ”与“了”既有相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一面。本文集多年日语教学经验,立足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时态、体、语气三个方面,着重对两词不对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以求为广大的日语学习者减少学习的障碍。 1.关于时态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难以克服的“文化局限”。西方语言学家早就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区分了开来,认为只有在母语文化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中国学生在汉语语境之中,只能“学习”英语,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往往也难以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英语词汇、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而导致大量“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这种“文化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以此为前提制定更加切实的教学目标,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