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的12个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对有关各个学科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其中“哲学部分”指明了这样一些热点内容。 1.哲学的对象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哲学的萌芽和哲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前提。神话、宗教、哲学。神话意识的特性。宗教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重返亚太”后,把在亚太地区的全面参与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的全球战略。以东南亚为通道,美国通过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造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崛起和削弱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因此,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关注宗教渗透问题,自觉传播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可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等策略来多途径保障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文化现象,借助文化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神话理论,认为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不是简单的艺术想象,而是神学集团有意创作服务宗教的,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宣传宗教观念、神化王权、强化社会礼仪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到3000年,学术界对三星堆文化的族源属性考证众说纷纭。由于时间的久远,文化的变迁,以当下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对三星堆文化进行一脉相承的族源文化研究已不现实。彝族的宗教和神话形成时间较早,对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相对完整,变异性最小,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彝族宗教和神话中的文化元素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南亚神话所包含与涉及的十个方面,追溯与审视了印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在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收集了较丰富的南亚神话资料,剖析和勾画了印度哲学、宗教、美学、文学的深刻内在精神与独特表现形式。本文在对南亚神话和印度文化梳理的基础上,也对泛神主义观念、三位一体结构模式、种姓神话、轮回再生神话、宗教美学与文学等问题提出了某些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作为东南亚典型的群岛国家,其国土由众多岛屿构成,海洋孕育了菲律宾文明.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菲律宾神话是神话的相似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产物,海洋意象在其神话叙事中占据着特殊位置,体现了菲律宾各民族民众的宇宙观和对生活世界的体认.创世神话中天与海的第一对立、海洋 岛屿结构证明了海洋是宇宙创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借助宇宙原初结构的复现,洪水神话再度展现了海洋的孕育能力,传达出菲律宾民族对大洪水再生意涵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8.
海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海洋文化因而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海洋文化的自然地理、宗教神话、言语表征和历史事件等维度回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嫦娥奔月”是中国最古老的几大神话之一。本文运用西方学术界有关原始宗教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考古发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一神话以及神话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理解,并揭示了先秦神话至汉代所发生的传说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转型期的民族和宗教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社会和经济转型期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十分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缓和民族、宗教矛盾的途径是实行正确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并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予以打击.  相似文献   

11.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严峻,该地区所谓自由政府的反共行为迎合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斗争需要.战后东南亚对实现美国在亚洲的冷战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多米诺骨牌效应,完成美国在全球的民主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地区性价值.东南亚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西欧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西方在与克里姆林宫争夺亚洲意识形态高地的过程中具有不估量的作用.基于此,美国由战后的不干涉转向公开介入东南亚事务,不仅介入印支战争,而且在战后二十年中始终以亚洲的全局冷战作为其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东南亚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助推了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呈现五种不均等类型;二是出境东南亚学生呈上升趋势;三是入境国际留学生持续增长;四是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线性趋势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总体上看,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流向西方国家的趋势逐渐转向亚洲和非洲等国,开始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因地缘上的临近,中国与东南亚交往密切,在此过程中,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文化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农耕性、和平性和内向性为特征的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以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为视角,从其形成、特征和内容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与传统的亚太国际关系体系的主导国——中国,展开对处于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洲(亚洲和大洋州)的十字路口的东南亚地区的争夺,中国与欧洲列强就三大问题产生了矛盾和磨擦:一是东南亚诸国被西方列强侵占,破坏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二是大批东南亚华侨遭虐待、驱逐和屠杀,三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采矿计划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本文将围绕这三大问题进行讨论,对冲突的原因、特点、双方态度进行剖析,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崛起时代中西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东南亚潮人在东南亚经济和潮汕地区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总结和分析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利益变成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对推动东南亚及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名称在中国对外政策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名称的变迁附着了丰富的政治含义,既反应出该地区内国际关系性质、内容和特征的转移,也伴随着中国对该地区基本定位的变化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将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考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决策层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判断、对自身国际地位的认知以及对东南亚角色的界定等因素如何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并从中发现解读当前政策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在亚太甚至整个世界经济新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东南亚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东南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华南地区在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开始,逐步深入,最后具体分析了华南地区在加强与东南亚经济合作中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缘故,国民政府十分关注海外华侨尤其南洋华侨的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华侨教育体系,学校和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生素质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国民政府侨教政策自身固有的弊病,给南洋侨教带来了相当的消极作用,限制了南洋侨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稻作业在中国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稻米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最早形成的文化交往之路。由于一些学者对1960年代-1970年代东南亚主要是泰国北部考古新发现的解读,产生了栽培稻起源和发展于东南亚并且从东南亚传播到中国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大量农业考古资料的科学研究充分证实,栽培稻和以栽培稻为基础的稻作业在从大约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6000年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并且逐渐得到发展,此后通过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海路、江西湖南经广东广西进入中南半岛以及从中国云南南下这几条道路逐渐传入东南亚。公元前4000-3000年间,中国到东南亚的稻米之路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相对一些闽籍华侨作家而言,杨骚的部分话剧、诗歌、散文等是东南亚华文视野中比较早出现的作品。以杨骚的东南亚之行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探讨分析杨骚从事东南亚华文创作的起因、成就及其地位,说明杨骚是东南亚华文剧坛的先行者,指出鲁迅对杨骚华文创作的提携与推动作用,对杨骚研究和东南亚华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