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土地征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冲突十分明显,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着征地范围过大,征地补偿制度不能保护农民利益等问题。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社会,法律应该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提高征收土地补偿标准,增加征收土地程序透明度,公平、公正、合理地给予失地农民补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的监督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土地发展权及其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重要的物权,对此国外已有较成熟的实践。考虑到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应在土地权利体系中创设独立的可转让的土地发展权,通过将土地发展权制度引入征地实践来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和保证国家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并整合整个制度环境,提升土地征收制度的绩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凸显土地征收补偿范围过窄、补偿标准过低、矛盾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在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以减少和消除日益增多的土地征收纠纷,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法视野看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对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提出管窥之见,以推动我国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的背景基础与社会功能定位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深层原因;现行法律规定的内在冲突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法律根源;现行财税体制及征地制度与供地制度之间的巨大利益空间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现实根源;社会性质和传统经济体制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体制根源;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直接原因;私权意识淡薄是影响土地征收范围的深层思想根源。集体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泛化的化解路径包括: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逐步缩小土地的征收范围;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有效限制国家征地权。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对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提出管窥之见,以推动我国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正当的土地征收程序应当具备保障公平、提高效率、化解纠纷、保护权益等功能,但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层面考察可发现,现行土地征收程序在功能发挥上存在障碍。究其原因,除立法偏差和法律实施的失范外,还有土地财政的驱动和违法成本低廉等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从价值目标的重新定位、程序制度的优化设计、法律实施的内外环境等多个层面通盘考虑,使土地征收程序的功能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8.
试析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很有必要.当前,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中存在诸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项目构成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民自主权受到限制以及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完善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明确补偿标准、范围和方式以及引入司法救济,从而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台湾地区残余土地一并征收制度之价值在于,被征收人土地仅部分被征收致残余部分不能有效利用时,赋予被征收人向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残余土地之请求权,以保障其财产权益,并实现地尽其利。申请符合法定要件的,主管机关有突破比例原则一并征收残余土地的法定义务。该制度对大陆解决征收中的"边角地"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启示在征收立法中应以请求权保障和规范被征收人主体地位,以同时避免公权与私权之滥用,并将合理分配土地价值损益问题纳入统一的立法考量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应当从保护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限制国家征收权的基本理念出发进行设计,土地征收应严格遵循公共目的性原则,法律应当允许通过征收以外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体所有权向国家所有权的转化,或农村土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化,应加强土地征收的程序约束,实现土地征收程序的规范化、透明化.  相似文献   

11.
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保护与征地痛苦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一项基础制度。我国土地制度的特征是城乡分割;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存;政府的土地征收权是联系两种土地所有权的唯一纽带。土地征收的经济实质是用责任规则保护土地的所有权。我国的土地征收并不完全满足效率限制原则,即公共利益和合理补偿。征地痛苦指数可以用来反映土地征收中的效率扭曲程度和农民福利损失状况,我国目前的客观征地痛苦指数接近于1,反映出效率严重扭曲和农民福利严重受损。唯有持续深化改革,坚持市场机制在土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实现土地配置的效率要求,切实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作了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产生巨额价格"剪刀差";"公共利益"范畴肆意扩大,致使征地范围过宽;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失地农民正当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杜绝"土地财政",规避政府自利行为;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长效机制,保障其生活质量等对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纠偏。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缺陷。从制度伦理的角度阐述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现存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宪法修正案与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与完善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是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征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未因为宪法的修订而解决,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下来。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实现征地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首先必须在宪法层面再次修订土地征收征用条款,解决宪法框架内征地制度设计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土地话语权、土地发展权是当前困扰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三大难题,难题破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征收行为之行政属性和民事属性在制度设计中进行序位重构,以及如何从私法视角设计具体方案以转变土地财政模式、保证土地话语权实现、保障土地发展权在国有化基础上收益共享.英国强制购买制度运行已逾半世纪,以平等自主、征购分离、先购后征、效率一体为特征,通过合意购买与强制购买两环节引导制度运行,其购买通知制度、土地分割购买限制制度、补偿款提存与单务契约执行制度、土地强制进入制度等对我国破解不动产征收三大难题、创建不动产征购制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原来规定的土地征用区分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种情况,对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立足宪法关于土地征收制度之规定,提出改革土地征收补偿程序、补偿范围、补偿对象和标准等,以求落实宪法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7.
王祥军 《江淮论坛》2013,(6):127-131
土地对农村养老保障具有重大作用,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是我国传统农村养老的重要基础。但是.新时期集体土地流转、征收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因应于这一背景.必须在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的视角下观察、分析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既不能过度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又不能完全忽略土地本身的价值,必须通过机制创新使集体土地流转、土地征收和新农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8.
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征收中,政府存在财政幻觉。在我国,城乡土地制度分割和土地征收程序虚置一同构成支持财政幻觉的制度基础,中国土地财政的兴起是居民财产权利与政府征收权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要从根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启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双重的"还权于民"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农地征收事关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大局。本文从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确立公平合理的补偿制度、健全土地征收程序等方面对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土地征收征用正当程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征用现象越来越普遍.正当程序是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的屏障,也是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利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各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相关程序制度的缺失.构建合理公正的征地程序,对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