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霖 《南京社会科学》2004,(Z1):326-328
科学发展观是涵盖极为广泛,内容富于创新的时代概念.对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具有指导和统率作用.南京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在这四大特色文化中,本文认为应以"明文化"为龙头,"龙头动,则全身皆活".以更好地促进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迈入新世纪后重塑南京市旅游业的形象 ,打造其特色和优势 ?本文对此从开发历史文化积淀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南京蕴含的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尤其是六朝时代的相关内容 ,在满足中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具有其它地区、城市无法比拟和取代的优势。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重建一批体现六朝风貌特色的景观区带的设想和其它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房地产的价值、特征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房地产的特色 ,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 ,保护开发南京特色房地产 ,修旧如旧 ,新旧协调 ,保护城市特色建筑保护城市总体风貌 ;制定法规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挖掘历史文内涵 ,开发名城房地产。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房地产的价值、特征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房地产的特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保护开发南京特色房地产,修旧如旧,新旧协调,保护城市特色建筑保护城市总体风貌;制定法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历史文内涵,开发名城房地产.  相似文献   

5.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因此,故都文化是对南京历史文化总体特征把握的一个重要视角。南京故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六朝、明代和民国时期,它们集中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它的价值既体现在历史层面,更体现在现代层面。  相似文献   

6.
南京古都特色比较研究储九志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从三世纪开始成为东吴首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在南京建都,其政治影响是一朝超过一朝,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历史的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创造、储存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 ,人的行为模式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产生影响 ,从历史上看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以世之治乱的历史环境而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内容博大精深 ,它以六朝文化为历史起点 ,以吴越文化为宏观背景 ,饱经无数次世之治乱的沧桑之变 ,形成独具风格的秦淮文化或兴亡文化。六朝兴亡文化具有经济学所谓资源的价值。惟其兴亡 ,深藏着今天的人们对历史的遗迹所产生的无边际的多重需求 ,也只有南京的历史背景 ,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国民的这种需求。南京发扬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六朝文化 ,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创造、储存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人的行为模式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产生影响,从历史上看,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以世之治乱的历史环境而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它以六朝文化为历史起点,以吴越文化为宏观背景,饱经无数次世之治乱的沧桑之变,形成独具风格的秦淮文化或兴亡文化.六朝兴亡文化具有经济学所谓资源的价值.惟其兴亡,深藏着今天的人们对历史的遗迹所产生的无边际的多重需求,也只有南京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国民的这种需求.南京发扬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六朝文化,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流是文化长河中不绝的嗣响,民国文人追慕魏晋六朝,显示传统文化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建构贴近民国文化的阐释框架,在国家民族文化情态中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成为透视民国文人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文人情结的民国机制,揭示文人情结的民国风范和中国气派。贴近民国文化生态的学术阐释框架,或可成为探索民国文人情结或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正> 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685年11月21日至25日在六朝故都南京召开。与会代表85人,提交了论文30余篇。大会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一)关于六朝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长孺教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少是南北同步进行的,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整个社会历史都是向前发展的,不是倒退。与会的许多代表也不同意以往把六朝看成是一个黑暗倒退的时期的观点,指出六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六朝的开发,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赶上了黄河流域,至隋唐南北统一,两大流域合并成一个基地,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陈建华 《东岳论丛》2015,36(1):5-32
周瘦鹃在民国初期的文学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跨越翻译、创作、电影、报刊、政治等方面,其中贯穿的对于文言白话"新旧兼备"的语言立场及其文化政治,为"旧派"作家所共享,成为建构民国市民大众新文化的基本动力,而在近三十年来全球都市发展中重现其活力。周瘦鹃有其思想谱系,即渊源于二十世纪初"国粹""复古"思潮,至民初由于南社内部分化而走向大众传媒,秉承共和宪政理念,批评时政、鼓吹家庭伦理;其小说以抒情传统融汇现代价值,为都市大众展开感情教育。本文提出以语言的辩证关系来重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和开展,对于雅与俗、新与旧等流行观念进行了历史化复杂化的描述,涉及如何使文学史书写更合乎历史真实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发展与南京城市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形象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都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日益脱离,乃至使得都市化造成了城市形象的千篇一律.这实际上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二元性特征的结果,城市文化的建设说到底就是使区域特色与都市化进程统一、协调起来的建设.就南京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而言,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对城市形象二元性特征的分析研究,然后确定城市形象特色的发展方向.当对南京仅用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研究时,不能不感到捉襟见肘的困窘,无论是六朝遗韵、秦淮风月,还是宁一镇文化圈的概念,都不足以准确地概括和描述南京的城市形象特  相似文献   

14.
南京作为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具有特殊的和平文化资源.本文从南京历史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和平文化思想,南京构建和平城市顺应了世界和平研究的潮流、南京与国际其他"二战"殉难城市和平建设之比较、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条件和优势、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战略设想五个方面,对和平南京建设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视角看民国土匪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民国土匪的社会行为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土匪行为实际由它的价值取向、文化体系所支撑,而地域民俗文化、帮会意识、典章制度、黩武主义则是土匪亚文化形成的源泉与标志。研究土匪,应该从不同层面剖析,而研究土匪亚文化似乎是一条值得重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特殊地段 ,是县域旅游资源中一项极富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从县域历史街区的特色表现入手 ,分析了其特色形成的原因和价值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县域历史街区特色进行深度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文化遗迹、王城遗址、赵文化、成语典故、空间布局、建筑景观6个方面分析了邯郸城市的特色,指出其现状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如何准确把握邯郸城市特性,塑造邯郸城市特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南京文化南北杂糅 ,东西并存 ,多元多姿。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同时又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上个世纪 2 0年代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 ,撰写了《南京》一文 ,文中对于古都南京感慨良多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 ,到处都有些时代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 ,可以悠然遐想” ,时隔 80秋 ,古都南京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新世纪里 ,在南京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名城实亡”现象的重演 ,代表南京特征的一个个文化符号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在…  相似文献   

19.
报纸刊载广告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费、广告种类、广告用语、广告版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民国时期自贡报纸刊载广告,不仅反映出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某些特点,同时也折射出民国自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对于民国自贡史研究和重组自贡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海省会西宁作为历史古城,存在着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著、市区内现存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较少、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少等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西宁历史发展的文脉,从西宁建城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多民族聚居并相互融合、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共存等历史文化特点中,寻找西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加强对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强化城市的个性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使西宁的旅游经济有新的持续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