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战国秦北部与东部均与魏国地境相接,甚至犬牙交错,秦北与魏上郡相接,东与魏河西、河东地相接。早在秦惠文君八年与十年,魏就分别纳上郡与河西地予秦;昭王二十一年魏献安邑,秦出其人,置河东郡,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其地也是得之于魏、韩。魏地入秦后,其人民成为秦人民,死葬本地,成为秦墓,而墓中仍出土魏国铜器。这种  相似文献   

2.
湔氐道是四川西北的一个秦置县。关于“湔氐道”的治地,宋人胡三省说:都安县“即汉之湔氐道”。(《资治通鉴广注》)今人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皆从此说。《舆地纪胜》载湔氐道在松潘。古今争论,大体围绕松潘、灌县两地。到底何说为是?实有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因隋唐眉山郡旧  相似文献   

4.
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卷八,有一段以州的变迁为主要脉络,概括综述我国古代政区划分的起始及沿革的文字:“郑氏曰:‘分州始于人皇。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郡统县始于汉。割据之世,置州乃多。隋文析天下为州,炀帝改州为郡,而州郡相等。唐混州郡为一,于建置京邑之州,则始命为府。宋又府州并列矣。’自元建路、府、州之制,州乃益降而小,几与县同列云。” 文中郑氏当指郑樵。《夹漈遗稿,献皇帝书》曰:“其未成之书……在地理,则有《郡县迁革志》。”可见郑氏确曾有对郡县迁革的研究,惜未传世,  相似文献   

5.
高戈  江南 《西部观察》2003,(12):52-55
地处四川盆地北沿的剑阁县,古名剑州.是三国蜀相诸葛亮最早在此设立"阁道"的地方.此后为历代州、府、郡、县的治所.据<剑州志>载,蜀相诸葛亮"因大剑山有险束之地,在此凿石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立剑门,并置尉守之,始称‘剑阁"".晋张载<剑阁铭>有"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名始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名剑州;剑州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方废州改县;剑阁县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6.
史书辨误     
《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八年》记曰:“初,魏公操追马超至安定,闻田银、苏伯反,引军还,……超果率羌、胡击陇上诸郡县,郡县皆应之,惟冀城(今甘肃甘谷县东南)奉州郡以守。……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余人,攻冀城,自正月至八月,救兵不至。……(凉州刺史)韦康及太守欲降,……开城门迎超。超入,遂杀刺史、太守。……魏公操使夏侯渊救冀,未到而冀败。渊去冀二百余里,超来逆战,渊军不利。氐王千万反应超,屯兴国(今甘肃秦安县北偏东,葫芦河与五营河交汇处东南岸。),渊引军还。”而《三国志·夏侯渊传》却曰:“十七年,太祖乃还邺。……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渊救康,未到,康败。……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显然,两段话中,关于氐族反曹的记载,在文字上是不同的。“汧氐”与“氐  相似文献   

7.
淝水之战,在魏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於苻秦,至此,北方又再度大分裂,终后开出南北对峙之局,皆以这一次战争为关键,故有试论之必要。由於本人史料以及方法观点各方面水平低下,因此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深盼同志们多多指正。氐人的兴起前案是属於氐族人建立的国家。氐人自称是盤瓠之后(三国志魏志四夷傅注引魏书西戎傅),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蛮族是血亲近属。不过由於这一族已后向西北发展,和冉駹夷、白马羌混合以后,他们的嫁娶风俗,有似於羌,因此,后来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不称之为南蛮而称之为  相似文献   

8.
三、冉駹类型的奴隶制 冉駹之名,最初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然仅知其地在筰之东北,蜀之西,白马西南。武汉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冉駹请求内属置吏,以之为汶山郡。当时的汶山郡辖县有五,即绵虒(汶川)、汶江(茂汶南部)、蚕陵(茂汶北部)、广柔(理县)湔氐道(汶川与灌县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汶川、茂汶数县之地。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出生于广元》一文列举论据十余条目,但全是稗官野史和诗词传说之属。如开头便引用张邦伸的《云栈纪程》(笔记):“广元县南有‘黑龙潭’,武后母感溉龙而孕也。”既是传说,又带着非常浓厚的迷信色彩,难以使人赞同。“野史”有时是可以补正史的不足的,但它与正史的矛盾,必须得到恰当的解决。若武则天果真出生于四川广元(故利州),即令是她父亲刚刚迁任至此(贞观二年,公元628),她便出生,那么她贞观十一年十一月(637)被选入宫给太宗当妃子时,只有九周岁,这有可能吗? 而《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皆写明她入宫时为十四岁,二者相差5年,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705),《资治通鉴》写明享年八十二岁(《新旧唐书》则误差一岁,分别为八十一和八十三,概为笔误),以此二事上推,则皆是生于武德七年(624),亦和武后父初任利州都督时相差5年,这一矛盾又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0.
九、新都县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才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开明氏九世曰开明帝,始徒国邑于成都;其死仍葬于新都附近。今年二月,新都马家公社发现战国时的棺墓,疑是开明王墓。秦灭蜀,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汉置广汉郡,以新都隶之。晋初属梁州新都郡,后属广汉郡。西魏废郡留县。隋改县名“兴乐”,后与新繁皆省入成都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县,仍叫新都(《隋志》)。迄今未改。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八年春正月 ,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李贤注曰 :“县名 ,属天水郡 ,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余按《通鉴》卷四二 :“春 ,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 ,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胡注 :“贤曰 :略阳 ,县名 ,属天水郡 ,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番 ,音盘。宋白曰 :略阳道在陇城县东六十里 ,即故冀城 ;魏黄初中 ,改为陇城。时隗嚣居冀。以地理考之 ,当从宋说。”《后汉书·光武帝纪》 :“夏四月 ,司隶校尉傅抗下狱死。隗嚣攻来歙 ,不能下。闰月 ,帝自征嚣 ,河西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余按 :“闰月”当为“…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14.
首先简略了解一下徽州和扬州两地的地理位置等情况。 徽州在安徽南部,与浙、赣两省交界,周围群山环抱,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着长期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区域。早在秦统一之前,这里已设建制,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春秋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置歙、黟二县。设新都郡、新安郡。由于地域的地理条件,开始形成徽州这个独特区域的风格。至唐大历年间(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改设歙州,歙、绩、休、黟、祁、婺六县。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在唐代是陇右所属的重要州郡之一。唐初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主编的《括地志·序略》中所列贞观十三年唐朝三百五十八个州郡中,即有兰州都督府。 兰州始名于隋代。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通典》卷二七四《州郡四》曰:“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前凉张寔  相似文献   

16.
秦始县于甘肃二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郡县制延续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其发端于秦,首置邽、冀二县,在今甘肃省天水地区境内。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本应不存有什么问题。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重新提出,都认为中国设县始于楚,其实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县始楚之说,最早见于清人洪亮吉的《春秋时以大邑为县始于楚论》一文。他说: “春秋时楚始大邑为县。《左传·定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子入陈杀夏  相似文献   

17.
旬邑沿革考     
旬邑,地处古雍州,因系公刘迁豳之地,故有“公刘旧都”之称。据《路史·国名纪》载:“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原上有古栒城”,可见栒邑由栒原而得名。 早在夏太康(约公元前十六世纪时代,后稷的曾孙公刘为避戎狄,由庆阳迁豳,国号曰“豳”,其地就在今旬邑县。到古公亶父时才由豳迁往岐山县的周原地区。 西周时,文王第十七子姬荀,封豳地,为郇侯(郇是旬的同音),故为豳国,都城在今之职田镇。西周时置邑·属王畿,为栒邑,这就是旬邑名称的由来。周平王东迁,以豳地赐秦襄公,承郇侯之封,仍置邑为郇邑。 春秋战国时旬邑属秦。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据《史  相似文献   

18.
上王制言地邑民居,必参相得。管子曰:「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霸言。若是乎,人之舆地,不可不加以调剂也。然欲事调剂,必不免于移徙,而移徒之事,行之无弊甚难。故自晋以后,能行之者逐寡,惟秦、汉去古近,其事何时有所闻耳。  相似文献   

19.
赵洁  武沐 《兰州学刊》2009,(Z1):136-137
据"王真保墓志"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秦州、陇西等地的休屠王氏家族来源于匈奴休屠部。休屠部降汉后,其主要部众被安置在陇西属国。休屠王族金日磾家族也随同这部分休屠部众被安置在陇西属国。东汉以来,休屠部开始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先导。探讨古代桂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对我们今天开发、利用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这座新型的旅游城市,或许会有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学校的建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唐代以前,桂林有无学校,史书无明确记载。汉时,曾“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但桂林是否建学,不得而知。南朝刘宋时,著名文学家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驻今桂林。在公余之暇,于独秀峰下一石室读书,对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