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曾是西汉王朝的俘虏、奴隶,他凭借恭谨、机智得到汉武帝赏识,其后休屠王子孙成就了"七世内侍"的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个西汉匈奴家族的血统延续与文脉传承,都与金日磾的母亲休屠王阏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与休屠王阏氏相关的历史,对民族史、社会史、妇女史而言,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道、成、同时期是各殖民势力对中国属国进行染指的重要时期.随着暹罗、苏禄、缅甸、琉球等属国日渐被各殖民势力所染指,清朝旧有的属国体系渐渐丧失.几乎与此同时,清朝本土也开始遭受着各殖民势力的侵犯.这一危机不仅导致了"天朝"独尊的法理基础在西方、日本面前基本丧失,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传统宗藩体制开始瓦解.此后,晚清时期清延借近代条约体制对中越、中朝等宗藩关系的强化,则只能说是在有限的属国范围内对这一传统体制的一种补救和改造.  相似文献   

3.
清代巴县档案中保存了较多的"休妻"与"嫁卖生妻"的案卷。"休妻"的原因主要有丈夫因妻子犯了七出之条而主动休妻,因套娶为妾被控案或停妻再娶与妻子母家有矛盾而被动休妻,"嫁卖生妻"的原因主要有家庭贫困、日食无度,夫妻感情不睦,婆媳关系不好,妻子犯奸,丈夫外出或犯案被押,被夫家、母家、邻居及其他亲戚和熟人嫁卖。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10-120
前近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属体制是基于宗法制伦理、分封制原则而生成的。该体制与儒家思想中的"夷夏之防"、"王者无外"与"大一统"理论密切相连。"夷夏之防"主张将中华帝国周边的夷狄势力——属国排除在帝国疆域之外;"王者无外"与"大一统"思想力求将属国纳入帝国治下,加之共主制与皇帝观的作用,帝国疆域形态逐渐呈现出放射性的同心圆形状:内圈郡县、中间土司(或藩部)、外圈属国。近代以降,东亚宗属体制既维持着一些固有属性,也有向欧美式宗(主国)附(庸国)关系转变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1882年清政府主持的朝美缔约谈判中,出于对中国在朝鲜宗主权的维护,清政府将"朝鲜为中国属国"字样加到约稿第一款,但被美国拒绝.清政府又将此内容在附带照会中得以体现,同样遭到美国化解.由此看出,清政府并没有实现缔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辽史》有三处史料集中记载辽朝属国事,在属国名称、数量上却有较大差别,当是由金元两代三位史官编纂所致。现代学者关于辽朝属国概念的界定,存有不同的问题。辽人对疆域的认识,为考察辽朝属国提供了新视角。境外为辽朝属国所居,乌古部是属国的典型代表,居住于辽朝境外、臣属于辽并向辽朝贡。以乌古与辽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界定辽朝属国概念并考证出辽朝属国为17个。  相似文献   

7.
一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江苏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沉重的战争创伤,使清初江苏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城镇毁废,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清军的野蛮屠杀,首先导致江苏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众所周知,毋需赘言;而清军在别处的屠杀,也令人发指.清军破苏州,"六门闭,留于城者死无算,道路践死者相枕藉",由盘门屠至饮马桥".昆山因县令率民守城,抗不相下,清军"发兵往屠,城中多被杀戮".江阴人民坚守八十一日,清军破城后,"收获逃亡者,尽杀乃止,……江邑之死者且不可胜数矣";不仅"屠遍城中,并及城外三、四十里俱尽".清军至  相似文献   

8.
《平山神祠碑》是研究东汉文字、遼东属国和朝鲜古代史的珍贵史料.作者考证此碑刻立于东汉建武九年.是年之前东汉政府已在现今的朝鲜设置“遼丞属国”并派“会使”.遼丞属国可能先于遼东属国而存在.旧释“建丞属国”应为“遼丞属国”之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孝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修身"是要求个人以"平易""平常"之心来处理好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必须做到用个人的平安来确保家庭平安。"齐家"是强调个人奋斗与家族荣誉相结合、灵魂安置与家族血缘的延续相结合。"治国平天下"则是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对今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赋予被征收人的回迁安置优先权,在保护被征收人利益方面具有正当性,但也存在"事后救济"等弊端,可能造成对第三人的侵害,并与《物权法》中的物权变动规则相冲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有关《物权法》实施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回迁安置优先权的适用条件,确保其内容与《物权法》规定的和谐一致,并通过预告登记等制度补充其制度不足。  相似文献   

11.
卷一二八《段秀实传》:"(朱)批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关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面大骂曰......遂击之。"(3587页)按:此云段秀实与朱并膝而坐,疑误。既然并膝而坐,朱不在其左,即在其右,秀实夺笏击贼又何须"奋跃而前"?据下文"执休腕夺其象笏"一语观之,与秀实并膝而坐者当为源休。《唐会要》卷八○《谥法下》载此事,文字与此全同,而"与并膝"正作"与休并膝"。《新唐书·段秀实传》载此事亦作"与休并".是"当作"休",盖史官笔误。卷一四七《杜惊传》;…  相似文献   

12.
艾仁贵 《社会科学》2013,(3):157-165
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已被人们用来指称"纳粹灭绝犹太人行动"的词汇分别有"Final Solution"、"Hurban"、"Pogrom"、"Holocaust"等,而源自《希伯来圣经》的"Shoah"一词只是到二战结束后才被赋予特定的内涵,逐渐超越以上诸多词汇发展为犹太集体记忆中指称那场空前大浩劫的主要专有名词;尤其是1953年纳粹屠犹与英雄主义纪念法的通过,标志着该词的最终普及化与正统化。从语义社会学的角度考察"Shoah"一词的概念变迁,该词的内涵更新和广泛普及与以色列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相伴相随,因而在创伤记忆国家化的框架中被赋予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一词,各家选本异解纷呈。唐汝洵《唐诗解》、王友怀《王维诗选注》等都认为属国即“典属国”,因苏武曾任此职,指代人。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霍松林《唐诗精选》等认为属国既可指地,又可指人,同时又言指人  相似文献   

14.
张薇 《江海学刊》2022,(2):205-213
影园和休园作为明清扬州盐商郑氏家族的私家园林,兼有地理空间、社会活动空间与文化空间三重性质。郑氏园林空间的兴衰与郑氏家族的浮沉紧密相联,呈现出家族与园林消长同频之势。具体表现为:作为地理空间,郑氏园林兴衰与家族浮沉同频;作为社会活动空间,郑氏园林的社会活动折射出郑氏家族的政治立场;作为文化空间,郑氏家族精神积淀了郑氏园林的文化意涵。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物质形态的地理空间,私家园林对园主经济实力等因素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社会活动空间和文化空间,私家园林受到园主思想与行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扶风庄白村墓葬出土的"伯■"诸器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传世《■簋》当是一人所作,这组器物应当与"彔"和"彔伯■"所作器物区分开。伯■不是周人,而是殷遗民,其家族使用"■■"族徽。伯■家族可能是专司武事的家族,商周之际臣服于周王室后被迁往周原。伯■家族的政治境遇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典型的殷遗民特点。  相似文献   

16.
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又被集中安置在城市居住的失地农民,在经由居住空间、行为空间、乃至心理空间的置换后,他们的城市生活经历就既不同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也不同于城中村村民对城市生活的"再造"。与这一群体市民化过程相交织行进的是失地农民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构。"社区重建"是一条立足于发展性视角,针对集中安置完全失地农民重塑城市生活的可操作性思路。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如果由"可能"而成为"可行",那将是"社区发展"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经验,也将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有所"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汉朝开始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秩序,在隋唐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顶峰。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东来,随着大清帝国自身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属国一个个被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秩序被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8.
明航 《学术探索》2007,(4):133-139
本文主要从案例介绍入手,评价与诊断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比较优势是家族内部凝聚力在创业初发挥重大作用、家族内部信任降低经营风险、家长制提高了决策速度、家族制民办学校(教育公司)初期成长快。家族制民办学校的主要问题是家长式管理不利于组织创新、任人唯亲不利于组织竞争、两权合一不利于规模扩张、股权集中不利于分担风险、独享收益权不利于激励非家族人员。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改进关键是如何激励并约束职业校长(经理人)、如何激励与约束知识员工、如何分散经营风险、如何安置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乡村研究的村庄范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其方法论缺陷也较为明显,常受人诟病:无法打通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断层,无法跨跃"休漠铡刀".不少学者为了打通"三大断层"、跨跃"休漠铡刀",尝试超越村庄范式的研究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四大范式:从市场维度研究的施坚雅范式、从文化与权力维度研究的杜赞奇范式、从宗族维度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以及从经济维度研究的黄宗智范式.  相似文献   

20.
彭炳金 《晋阳学刊》2011,(4):100-103,108
安置作为惩罚皇亲国戚和高级文武官员犯罪的手段出现于唐代,在唐代,安置作为流刑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主要适用于宗室、驸马等皇亲国戚。到了宋代,安置刑得到广泛使用,高级文武官员犯罪往往被安置外州。宋代安置刑的广泛使用表明宋代对于官吏犯罪的处罚力度与唐代相比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