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臧书磊  颜国芳 《理论界》2009,(8):141-143
英国近代曾存在"卖妻"现象.这种存在于社会下层中的"卖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督教会认为婚姻神圣,反对离婚.其次是通过议会法案离婚代价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接受.再次是英国的习惯在下层民众心里具有法律的效力."卖妻"现象作为英国下层民众的一种习惯,是他们规避基督教会禁止离婚和议会法院高昂离婚费用所采取的一种做法.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离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卖妻"作为英国的一种习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2.
春秋鲁国秋胡妻事迹,发现在中世纪的中国,颇为脍炙人口。其最初的文字,见于西汉刘向的著作。魏、晋以后,出现二种相关作品的《秋胡行》:一具固定格式而无"主题"涉及,一涉及"主题"而不具固定格式。就事非的"评判"而言,予以肯定最多的是唐以前和元以后。究其原因,前一时期由门第联姻的"女方"背景往往支持妻子要求丈夫在感情上的专一;后一时期肯定秋胡妻的行为,主要的"目的"倾向乃是加强对女子的"品、行"约束。而在二者之间的唐、宋代,实行更为普遍的"士、庶"通婚,没有"背景"的妻子只能容忍丈夫在性爱方面的多变,因此,温柔、顺从成了女性所被要求的"美德"。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当时的"文化"女性,所持有的思想几乎也是男人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唐代墓志中的妻生而见书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这与“唐代士族之中央化”及唐代中后期重外任的仕宦风气都密切相关.迁入城市的士族疏远了与本家的联系,在无子嗣可以主持葬事的情况下,妻就被推到了事情的前沿;外任官员的增加了士人卒于任所、旅途的概率,因归葬的艰难,即使有子,妻仍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妻在其夫丧葬中作用重要,自然就增加了墓志中妻生而见书的机会.文体总是在诸多历史“细节”的影响下,以某些特定情形的出现为契机开始演变的,唐墓志妻生而见书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妻"字的构形理据,古文字学界争议颇多。透过金文"妻"的异构,结合婚姻形态的演进,从形声字声符示源、古籍记载、中外婚俗、语言民俗学等多方面可探讨甲骨文"妻"字的构形理据。事实上,甲骨文"妻"字的构形根植的文化背景是在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过程中盛行一时的抢婚习俗。由于最初的娶妻方式是在日落西山后去抢夺,因此,甲骨文"妻"字在字形上写作"(?)",像有人用手去抓一女子的头发以表抢夺,而字音上则和西同音,以表示"日落西山后抢来的女人"就是妻。  相似文献   

5.
以"妻性"和相关的利比多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不难发现鲁迅所言的"无妻性"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灵光一闪而走向死灭的脆弱"妻性",同时又有大多数中国妇女所仰视的"夫性"承载者的不堪、伪善、自私、老迈等缺陷;借助"妻性"视角,我们甚至在神性的混杂中同样也可以读出另外的可能性与新意。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河南宁陵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致人“安乐死”的特殊杀人案,出于“好心”为让妻子解除痛苦而使之安然“睡”去的丈夫刘沙波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 现年54岁的刘沙波,是该县白云商城售货员,与其妻吴秀云结婚30多年来,两人相敬如宾,情如初恋,感情一直很好,并生有二子二女(都已结婚成家),如今儿孙绕膝,三世同堂,和睦  相似文献   

7.
仙妻故事是异类婚姻故事的一种,是有关与人类男子结婚后带给他美好幸福生活的异类妻子的故事。以河南资料为中心,使用抽象母题和具体母题进行分类,得到了龙女.动物系列、仙女.植物系列、狐仙系列和其他(器物和鬼)的四个系列以及各系列下的几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类的种类、相遇、婚姻生活及其后的发展和结局等方面内容,并与日本同类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汉族仙妻故事的形成条件。由此得出,汉族仙妻故事的形成、特点与不断同化或者排斥异民族而发展过来的汉族本身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异民族的态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08,(7):4-5
“包大奶”指丈夫跟妻子离婚后再娶,过了一段时间,出于不同原因,又与前妻同居。因无法跟现妻离婚,只好把前妻包养起来。另一种情形是,夫妻协议离婚,丈夫仍承担前妻、孩子的经济责任,与前妻仍有性生活,且不办理复婚手续。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使其能够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10.
杞方言黎族传统上妻子结婚后就回到娘家,一直要到怀孕临产才落夫家。这期间夫妻无同居义务,无忠实义务,无固定家庭住所的选择权。学者们对"不落夫家"的看法不一,包括"母系制度遗留说"、"性自由说"、"劳动力补偿说"以及"恋母惧嫁说"等,主要从女性地位、经济、个人情感的视角来解释这一现象,而没有从婚姻的本质来考虑问题,因此多有偏颇。这种习惯法的主要社会功能有三:一是丈夫考察妻子是否有生育的能力;二是妻子控制生育,考察丈夫;三是妻子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0,31(1):112-115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曾经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专偶婚制的过渡,而在其过渡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抢婚习俗.甲骨文"姓"、"娶"、"妻"诸字的构形就像一幅全息图像,透示了其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汉时期嫁到或被掳到匈奴或乌孙成为胡儿妻的、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十一个汉家女子的经历的考察,借以说明两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政治实力的消长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这些女子的个人命运所反映的一些共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孔子“出妻”说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学者多认为孔子"出妻",儒家不重视婚姻家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生活实际的认识,甚至导致人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怀疑。实际上,《礼记》、《仪礼》、《孔子家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并没有所谓孔子"出妻"之事说,所谓"孔氏三世出妻说"、"四世出妻说"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儒家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的和睦对治理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家庭女性地位的研究,认为在男性多偶家庭中,妻、妾、婢的地位高低有别。她们的地位升降变化,取决于男人的喜怒。为了争取男人的宠爱,妻、妾、婢明争暗斗。处于斗争漩涡中心的妻子为妻之道十分艰难:她们要么维护妻道尊严失去丈夫宠爱,要么降妻道为妾道媚夫求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戏曲好替受苦受难的女性打抱不平,但由于数千年强大的男权制文化传统使然,其中往往又掺杂着另一种不谐和之音,使最关键时刻发出从女到男的视角转换。元杂剧《秋胡戏妻》即是一例。《秋》剧思想倾向总体上值得肯定,这就是对男主角秋胡所作所为的蔑弃和对女主角梅英反抗性格的讴歌。就此而言,该剧大体上可划归古典戏曲中正面描写女性之作。剧中梅英屡遭变故:新婚三日,丈夫即被勾军,继而大户逼婚,父母贪财,好不容易“捱尽凄凉,熬尽情肠”,等到丈夫发迹归家,却又闹出一幕桑园戏妻的丑剧。作者塑造梅英的艺术形象,倾注了极大同情与崇敬。…  相似文献   

16.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和清代巴县婚姻档案中,均有较多涉及女性的契约文书。她们或者作为契约的订立者,或者作为契约的见证人。而作为契约订立者的女性,有独立立契的情况,也有与子女、丈夫或者其他人共同立契的情况。在契约内容上既涉及到房屋、田地等固定资产的买卖、典当,也涉及到婚姻中的嫁卖生妻、孀妇改嫁等现象。总体而言,清代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但已经有部分女性参与到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汉代以至魏晋有关历史记录中多见的“小妻”称谓,结合长沙走马楼简所载进行考辨,认为正史记载,大体以上层社会作为主要对象,而走马楼简则提供了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资料,其中有关“小妻”的记录,体现了多妻现象涉及社会层面的普遍。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灶神之妻》中讲述了女主人公雯妮在旧中国的经历,她对旧中国栩栩如生的描绘博得了美国评论家的诸多好评。然而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灶神之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中国实则是作为"他者"而出现的,由此能够解读出作家所具有的认同西方文化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昨天,才女佳丽嫁大款,这种得宠的婚姻曾经风行一时。然而,今天,却出现了“款夫”被休的现象。对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 目前大款家庭离婚率增高,而离婚的原告大多是大款的妻子。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虐妻 型 家庭 暴 力是 家庭 暴 力中 最常 见 的一 种 形式 ,它 严 重危 害 妇女 的身 心 健康 , 阻碍 社 会的 发展 与 进步。本文 从虐 妻型 家 庭暴 力 的特 征、成因 及对 策 三个 方 面进 行了 论述 ,以 期 全方 位保 护 妇女 的合 法 权益 ,促 进社会 的稳 定与 发 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