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文坛演进到20世纪,没有哪位作家比卡夫卡更擅长和专注于塑造弱的人物形象。卡夫卡是弱的天才,也是弱者的代表,他把自己以恐惧为特征的内心直觉和体验演绎在小说中,并以富有"生存意识和处境意识"的个体叙事话语塑造了诸如K等经典的弱者形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存在主义美学叙事。文章从对存在即人的本质的澄明,对世界矛盾性存在的敞开和对传统叙事美学的颠覆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着自己的生存体验,他笔下有一系列“儿子”形象,卡夫卡不仅觉得自己是永远的儿子,同时,“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罪人和弱者”(密伦娜语).通过卡夫卡的父子关系、婚姻、写作、生活等方面来研究卡夫卡的精神“未成年”的形成,以便更详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在其短篇<寻常的困惑>中,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他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它是卡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卡夫卡这些装载在文本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又成功地与无数个人的不同认知发生碰撞与共鸣,这也正是天才的卡夫卡自传性创作能流芳百世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饥饿艺术家》这个短篇小说 ,从艺术家与卡夫卡本人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们对艺术所表现出的“不满意” ,艺术家形象的创意这三个基本角度出发 ,旨在剖析卡夫卡著名的自我投影式写作。通过对卡夫卡短篇《一场常见的混乱》的重新解读 ,探析卡夫卡作品中颇为独特的图像式象征性书写。揭示正是卡夫卡的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此的自省和深沉思考 ,使他的作品真正成为了那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6.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不但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一种象征.从互文角度考察,卡夫卡主要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封闭的私密空间表现了作家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过渡的空间象征了作为流放者的无定点性;而不可企及和超越的空间则体现了作家在形而上境界的执著追求.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女性拯救一直是个不变的主题。《城堡》中的女性和《伤逝》中的子君,对于主人公来说,都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拯救者的形象。但她们最终都无力承担起拯救主人公命运的重任。卡夫卡内心深处强大的焦虑感,与鲁迅灵魂中的彷徨,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情绪书写融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但是卡夫卡是面对内心焦虑和不安惶恐情绪的书写,而鲁迅对子君的塑造,则反映了他的爱情在新旧道德夹击下产生的灵魂中的矛盾、痛苦和焦虑。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7,6(6):27-33,52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
也论卡夫卡小说的荒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一般认为,卡夫卡小说的情节框架是想象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因此实际上他的小说具有“荒诞性”。这类观点没能完全理解“荒诞”这一范畴的内涵。实际上,用“荒诞性”来阐释卡夫卡的小说时,它主要是指称卡夫卡小说所表现的意义被颠倒、正义被颠倒的生存现实之特性。卡夫卡在情节、细节、语词等三个形象层面的构筑中,力图处处展示生存现实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在普通视角下,有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解读.而本雅明在解读卡夫卡时采取了还原作品本身的体验式解渎,用寓言式批评揭开了卡夫卡作品的面纱,进一步发掘了现代和后现代作品中的本质特点,揭示了这些作品真正吸引读者和使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弱者情结"是心理学界未给予充分发掘的命题,"苦儿文学"是俗文学研究未给予充分关注的领域;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苦儿"是在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社会"人"群中生存于特殊家庭结构、特殊物质与精神状态下的一类弱势群体的特定称谓;而"弱者情结"正是以"弱者""弱势"为核心,由潜意识中的弱者认同、欲望和情感组成的系列复杂心理。作为经典文学类型和文学现象,那些被聚焦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苦儿"形象,似乎都曾毫无例外地被作为幼者、弱者的代表,或者成为诠释人类悲剧命运、忧患意识、抗争精神、拯救精神的特殊指代,作为我们文学欣赏的对象,也成为我们心理学视野下久挥不去的"弱者情结"的载体,换言之,心理学视野下的"弱者情结"具有阐释"苦儿文学"深层创作动机的可能性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私法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必然产生在涉及弱者的领域中适用的法应是有利于弱者利益的。弱者的共性、系属公式的特点及国际国内社会的立法现状、司法实践决定了有必要将有利于弱者利益的法确定为系属公式。有利于弱者利益的法在适用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萨特与卡夫卡的自由概念都具有宿命论特征.卡夫卡从人的选择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绝对性,萨特则强调自由即选择的自由.在人的现实处境中,萨特的自由表现为积极地介入生活和选择的责任感,卡夫卡则从他的原罪观出发,提出了"自由即束缚"的思想.他们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城堡》是卡夫卡的巅峰之作,城堡的象征意义一直是文学界未解的谜,对《城堡》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的形象剖析有助于揭开《城堡》的重重迷雾,作为城堡聘来的土地测量员K,为身份和工作与至高无上的城堡产生了冲撞,然而这种冲撞是徒劳的,丝毫也不能撼动城堡的权威,遭到的只是孤独和蔑视。这是一个单独个体对强大而又荒谬的世界的抗争,而冲撞坏蛋抗争正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这也许是卡夫卡想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福楼拜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福楼拜有某种血亲关系。作为精神导师,福楼拜将卡夫卡引领进了一条源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道路。福楼拜是卡夫卡永远的诱惑,卡夫卡在福楼拜的精神引领下,走上了自已的寻求之路。卡夫卡学习和借鉴了福楼拜的叙述文体。福楼拜因为拒绝一切派别而自成一派,卡夫卡无疑从这里获得了启示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初的德语小说《变形记》与《荒原狼》中,卡夫卡与黑塞分别塑造了带有自喻意味的动物性形象虫与狼。在塑造形象时,作家安排的主人公入场与退场的方式、主人公作为内视者与外观者的关系以及主人公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既蕴含了自身对社会群体的疏离心理,又表现出同一时代的独特风格。两者分别采用了空缺与重复的手法,给予读者以大量留白和几近铺满的不同阅读体验,亦对应了奥尔巴赫后景与前景的写作理论。从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切入,通过比较卡夫卡与黑塞塑造形象的方法,可探讨隐含其中的文化心态和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尝试探索卡夫卡问题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摒弃全方位探索卡夫卡问题的可能,仅以“时间——发展”线索展开,解构卡夫卡问题的两个点,卡夫卡人格形成走向和卡夫卡神秘现象。文章力图在把握卡夫卡创作情绪与氛围中研究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城堡》,使卡夫卡问题分析研究简单化。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小说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其次表现为小说手法的扩展和丰富,最后卡夫卡给中国小说家提供一批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小说样本。中国新时期小说家之所以特别认同和钦佩卡夫卡,首先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艺术世界,其次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而又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最后是因为卡夫卡的传统是中国作家既陌生又熟悉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