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制备了壳聚糖接枝聚N-乙烯基吡烙烷酮(CSg-PVP)和海藻酸钠接枝聚N-乙烯基吡烙烷酮(SA-g-PVP),然后利用静电自组装得到了pH敏感性聚电解质纳米粒子,研究了纳米粒子对5-氟尿嘧啶的负载及释放性能的影响.傅立叶红外光谱验证了聚合物的结构.当CS-g-PVP与SA-g-PVP体积比为3∶7时,形成的纳米粒子结构最稳定.透射电镜表明纳米粒子具有较规则的球形结构,尺寸在30~50 nm左右.聚电解质纳米粒子对5-FU表现出较高的负载能力,环境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5-FU的释放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聚合物1(chitosan-g-PEI-g-PEG-OH)通过壳聚糖、聚乙烯亚胺以及聚乙二醇的接枝反应合成。采用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接枝聚合物具有双亲性特征,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壳核结构的胶束,经扫描电镜观察该纳米粒子粒径在30-50nm。该聚合物具有非病毒性和可生物降解性,是一种潜在的基因传输载体。  相似文献   

3.
用醇水法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相转移将纳米LaF3从水相转移到油相(500SN基础油)得到纳米LaF3含量为10.2%(质量百分数)的液体添加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的结构和形貌。用四球机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摩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颗粒状纳米LaF3平均粒径为9~17 nm,液体添加剂中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大大高于用溶剂洗涤法制得的LaF3干粉粒子,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近三年来发表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有关纳米粒子研究和应用的文献。简要介绍了通过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标记等方法将纳米粒子应用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实例,引用参考文献58篇。  相似文献   

5.
新闻动态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微操作机器人原子力显微镜中国人也有可能直接操作原子了——这不是梦想,一台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操作的机器人系统样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并于近日通过了由国家“863”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的验收。据介绍,纳米微操作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在纳米尺度上按人的意愿对纳米材料实现移动、整形、刻画以及装配等工作。纳米微操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科学家能够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开展微操作研究。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扫描探针显微镜(SPM),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微…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分子网络原位合成法制备了ZnO/PVP纳米复合膜,并且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ZnO/PVP纳米复合膜的结构、光学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XRD,TEM的测试结果可知,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原位合成ZnO纳米粒子,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等特点;通过红外吸收谱可知,PVP的基本结构没有被破坏,ZnO与PVP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从光致发光谱中可以看出由于PVP的引入,使得ZnO纳米粒子可见区发光减弱,紫外发射增强,表明经由PVP钝化ZnO纳米粒子表面,能够有效的改善ZnO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聚氨酯/纳米无机粒子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TMG、TDI、MOCA为原料,采用预聚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选用纳米无机粒子对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增强,通过对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纳米粒子含量、游离-NCO%含量与实验合成温度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通过SEM验证说明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8.
以PTMG、TDI、MOCA为原料,采用预聚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选用纳米无机粒子对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增强,通过对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纳米粒子含量、游离-NCO%含量与实验合成温度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通过SEM验证说明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醋酸镍、氯化镍、硼酸和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比例和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种类等条件,制备出了片状、粒状和棒状三种不同形貌的微纳米硼酸镍。在此基础上,对新合成出来的微纳米硼酸镍进行了X射线的粉末衍射 (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表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研究了单体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TGA、TEM、SEM、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了复合粒子的包覆率、结构形态及其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单体用量下,苯乙烯能以较高转化率聚合并包覆于纳米CaCO3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将复合粒子分散于苯乙烯中原位合成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比纯聚苯乙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运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复合氧化高银粉体。探讨了各种工艺因素,如:耗散能、过饱和度、反应时间、分散剂等对粒子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分散剂和反应时间是制备该纳米粉体的最关键因素,产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聚乙烯型非离子分散稳定剂D J2004、反应温度80℃、m(分散剂)∶m(A gNO3)=0.25、过硫酸钾浓度76.3 g/L、反应时间15 m in、理论过饱和度比1.5。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出粒径为50~80 nm,含15%~20%(质量为分数)A g2O2的新型纳米杀菌粉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制备TiO2纳米粒子,即以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Ni的TiO2纳米粒子.以硫酸钛和碳酸铵为原料,用沉淀法制备掺Ni、Co、Cr、V的TiO2纳米粒子,并且对两种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利用TG-DTA,FTIP,SEM和PL光谱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条件的不同对样品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慢、无法描述离散问题以及后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汉明距离与免疫思想的改进粒子群算法(IHPSO)。首先,引入汉明距离表示位置与速度更新,使传统粒子群算法能够求解离散问题;然后,融入免疫接种、免疫选择等免疫思想,定义新的种群更新方式,解决了传统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弊端;最后,通过TSP问题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求解速度与精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金属磁性微粉表面通过偶联剂(A-151)引发苯乙烯(St)聚合,研究了反应温度、偶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用SEM、RA-IR等方法对磁性微粉表面聚苯乙烯粒子膜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改性前后磁性微粉/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复磁导率和复介电常数等微波电磁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苯乙烯通过偶联剂(A-151)以化学键的方式接枝在磁性微粉表面,形成一层高电阻率的有机薄膜,在复磁导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磁性微粉的复介电常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沉积法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CNTs/GCE)表面沉积氧化钴(CoOx)纳米粒子制备了纳米CoOx/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CoOx/MWCNTs/GCE)。在0.1 mol/L Na_2HPO_4-NaH_2PO_4(pH=7.0)缓冲溶液中(PBS),用循环伏安法(C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CoOx/MWCNTs/GCE对芦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催化作用。在1.0×10^(-8)~2.5×10^(-6)mol/L浓度范围内,芦丁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9) mol/L(S/N=3)。建立了测定片剂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导电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是开发同时具有电、磁性能的功能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是制备电磁屏蔽材料,电磁波吸收剂等功能材料的重要途径。导电聚合物与磁性纳米粒子复合,既可实现电、磁性能的复合,又可通过调节各组元的组成和结构实现对材料电、磁性能的调节。对目前导电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方法,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控制,材料的性能与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在90℃水浴条件下,以PVP为分散剂,用甲酸还原银氨溶液制备银纳米颗粒。紫外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银纳米粒子的生成过程,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在60~70nm之间,而且粒子呈现球形结构。  相似文献   

18.
陈志兵  王鹏  李艳  朱昌青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106-108,50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制备了碲化镉纳米粒子[TGA-CdTe],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发光特性,并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他们的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与此同时,研究了H2O2的加入对该纳米粒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实验表明,H2O2的加入使得该纳米荧光探针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强度强度均明显减弱。据此,可望将纳米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化学和环境化学中H2O2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9.
Mosmann已经用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比色法检测了纳米TiO2在人肝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化学沉积的方法可以制备纳米TiO2,它的纳米结构可以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检测。我们首先测量纳米TiO2一些基本特性然后深入到肝脏细胞,再在这些细胞增加一些纳米TiO2。利用生物学的方法我们观察并测量肝脏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的细胞增殖情况,通过与对照组对比的结果表明纳米TiO2在人的肝脏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很小。我们进一步发现纳米TiO2对鸡胚成纤维(CEF)细胞的毒性(安全性)的尺度。最后我们首次通过毒物学确定了在100nm和1000nm TiO2的毒性。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三级反应虽然很少见,但其特性与一般的反应不同。三级反应的活化能为负值,且随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下降。作为一个反应类型,有讨论的必要。 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靠粒子(此处指的是分子、原子、离子和游离基)碰撞而实现的。其速度决定于该反应的本性(内因)和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外因)。研究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用速度方程式表达。反应级数是指反应速度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的指数之和。例如下列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