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记者在一定思想指引下,为搜集信息传播新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同种种采访对象进行人际交往,观察现实的活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采访活动是一种与人交际的活动。交际,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的接触中,通过语言、行为等动作进行的交往活动。记者被誉为社会活动家,他的采访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的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等等不同,这些被采访者既具有群体心理表现,又具有个体心理表现。因此,记者的交际能否最大程度地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是记者采访能否获得成功,能否更…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3.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提问是记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新闻材料,核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法,是采访的核心。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互动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及时地控制和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就记者屏幕形象的塑造和具体采访过程中所运用的心理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强调记者进行采访时综合运用一般心理规律和特殊心理规律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在此方面的修养。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采访权的概念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昕 《天府新论》2006,(Z1):207-209
新闻采访权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无定论.通过对新闻采访权的对象条件和行为条件的分析,再联系新闻采访权的主体要求,新闻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如下新闻采访权是指依法设立的新闻单位及依法获得新闻从业资格的新闻工作者拥有的,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采访受众关心的社会生活事件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程翊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335-336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的调查研究活动.从整个新闻活动的程序来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新闻活动的基础.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稿、编排、印刷,才能与读者见面.在这一系列新闻活动中,采访是第一道工序,是最基本的环节.采访的情况怎样,采掘到的新闻"原料"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办报质量.所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认为,一张报纸有三项任务:采访、编辑、经营,而其中"以采访为最重要",因此,培养记者"乃是推进报纸的根本的根本".下面我结合自己进入报社工作十余年的实践活动,浅略谈一谈"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中的提问技能"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定 《云梦学刊》2010,31(4):149-151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成才只与智商有关。情商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影响人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闻报道必须建立在采访的基础上,采访就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而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情绪情感的基础上。新闻采写要想成功,要求记者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善于揣摩和驾驭采访对象的情绪情感,要有强承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影响读者的一种新闻体裁.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该文对一些人物通讯采访案例加以收集和整理,分析情商对人物通讯采写的影响,以期真实地反映目前新闻界在人物通讯采写中情商运用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新闻媒介和大学新闻教学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新闻教学改革提供助推力,使更多大学新闻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学会驾驭自己和采访对象彼此间的情感,为采访创造出最佳的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线索是能够体现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是一种具有信号特征的不完整的信息。如果把新闻比作“活鱼”,那么新闻线索就是鱼儿在水中泛起的“波纹”或吐出的“气泡”。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所有记者开展采访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引领记者采访活动的路标。现实生活中,记者的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由新闻发布会或者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线索,笔者称之为显形新闻线索;另一种是靠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独立发现的隐藏于某些现象背后,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线索,笔者称之为隐形新闻线索。通常情况下,显形新闻线索得来容易却很难产生独…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记者进行新闻工作的手段与过程,更是记者的职业活动。记者通过采访活动实现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完善自身职业需求,采访能够体现其职业技能,采访的主题能够体现对社会价值的导向。因此,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采访技巧是一则有效新闻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大大影响采访的效果。本文从采访技巧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新闻工作者如何灵活引用采访技术以及如何升华采访技术到艺术的途径,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在区分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的基础之上,对学界关于房地产登记行为的性质的主流观点“私法行为说”进行批驳,明确房地产登记行为的公法行为性质,并进一步论证房地产登记行为的行政行为性质,阐明正确界定这一性质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同的特点,应对其进行类型化。把行为违反了客观规范作为判断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起点较为符合法律思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性条款可以用来作为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据,无需创造新的规则。在判断要素的衡量上,至少应当包括商业模式、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流量与数据、行业与自律规范。  相似文献   

13.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对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没有履行或不正当履行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违背法律规定的职责要求,不正当行使职权或超越职权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在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实践性社群内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性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COP)已被发展为企业内以及企业间知识分享及创造的主要平台,其强调的是松散且非正式的社群架构,而当中的成员组成也是强调自愿加入,所以社群的维系来自于人际关系及社群意识的形塑,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就格外的被重视.本研究以具备实践性社群特质的社群成员为研究对象,在问卷中以社会资本的三大方面为研究角度,企图了解在以创新及知识分享为目标的社群特质下,其社群内人际关系以及社群内知识互动对社群成员的个人知识分享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了认知面社会资本外,关系面社会资本和结构面社会资本都对个人在社群中的知识分享有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苏岩 《北方论丛》2007,(5):133-136
受消费主义思潮以及某些陋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正在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异化造就了特殊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心态。消费异化为畸形、非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支持,不合理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消费异化的泛滥。解读消费异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倡导推进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对属于陋俗的消费文化、理念、行为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对消费意义的认知。全方位认知消费异化的危害,建立符合国情、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是抵制消费异化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行为共同说以追求社会防卫为价值目标,主张以“共同行为”这一事实认定多数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共同性”,在“行为”面不要求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在“意思联络”方面,也不要求数人必须具有共同实现犯罪的意思联络。由于这一主张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犯罪的事实,从而不能科学地认定犯罪人之间在行为上何以共同性的问题。因此,日本行为共同说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已经迈入模块经济时代。模块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是当今时代产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当前中国模块技术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应通过加强规范政府行为、规制行政垄断、促进企业竞争等完善市场体系的方式推动模块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为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传输的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网络犯罪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且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社会环境。然而我国刑法学界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新刑法中也规定了计算机犯罪的条款,但是由于刑法规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完善网络犯罪立法成为当下刑事立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政府产业管制的理性和非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的产业管制行为存在着被经济学家潜在察觉到、但没有专门予以研究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从有限理性约束来理解政府的产业管制行为,可以从理性和非理性融合的角度展开分析。这种分析视角认为:经验和理论在强化政府理性行为的同时会导致政府管制行为的非理性,它反映政府选择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政府产业管制会引致的多种交易费用,这是一个未被经济理论分析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以抽象的数学模型刻画出的由产业管制行为所引起的交易费用,是对政府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之效应的一种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20.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