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理论有多方面的一致性.他们的共同观点是生存权是生命尊严的前提,话语权是生命尊严的表现形式,而抗争是生命尊严获得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池田大作两位先生的“立人”精神、人本思想达到了跨越时空的契合相通.作为其“立人”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两位的女性观——主要包含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冷峻反思和对女性主体性的热情倡导,体现出由不同生活阅历、民族心理、时代背景、思想资源等交织熔铸而成的文化情境的复杂影响,同中有异,互相映衬,触发人们诸多相关思考,并与20世纪中日作家的女性主义文本形成了潜在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与"竹内鲁迅""丸山鲁迅"等日本"学院鲁迅"形象一样,"池田鲁迅"也是在战后日本时代语境中建构的日本鲁迅形象。一方面,池田大作对鲁迅的思想探究和价值传播一直紧贴战后日本变化的时代语境,并积极致力于发掘鲁迅之于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池田鲁迅"不同于日本的"学院鲁迅",它是日本鲁迅实用性研究的典范。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以后,池田大作在注重鲁迅"人性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掘鲁迅的文化交流意义和教育思想价值,并以鲁迅为媒介,推进东亚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得鲁迅传播显示出强劲的活力,而"池田鲁迅"也成为鲁迅在海外传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更重要的还是伟大的思想家,这决定了鲁迅作品内容的博大与精深。鲁迅具有中国民族的思想家的特点。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立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缘于对“国民性”的思考,而实践途径则是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因之,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具有非常久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失望于中华民族物质力量的贫弱,更痛心于国民性格的愚弱、柔顺。这就使鲁迅把对美与艺术的思考,建立在对“力”的呼唤上,进而形成了他以“力”为核心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法华经》是佛教至关重要的一部典籍,被誉为“经中之王”,也是信奉日莲佛法的池田大作所尊崇的佛典.《法华经》昭示了“一切人皆能成佛”的真理,彰显了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而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也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说,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师弟不二”精神.佛教“师弟不二”精神是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1925年由《京报副刊》发起的“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活动存在着逻辑谬误,“青年必读书”的命题涉及开列书单者的“身份”及必读书“适应范围”等问题,其背后是现代学院文化过于强势后造成的文化错位和扭曲.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中重“行”轻“言”的文化立场,是对这种文化错位的反驳和批判;其对“中国书”、“外国书”貌似偏激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他独到的“行”、“言”文化观之上的.在新旧文化尚处于互相胶着的时期,新文化自身的分裂造成了文化界的混乱,出于新文化建设的考虑,鲁迅采取了较反常态的“侧击”策略.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健康生长,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学说,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格塑造乃教育之根本所在”等见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说和池田大作关于学校德育与学生生长的论述作比较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初的厦大学潮,并非是一个普通的校内学潮。由于鲁迅不断“鼓动空气”,引发了青年学生思想的激进化,在接到中山大学的聘书之后,为了从厦大脱身,鲁迅有意利用学生对校政的不满,散布自己被迫离开的消息,引发了学生的“挽留运动”,而国共两党适时跟进,再次掀起“改革厦大运动”,最终以厦大实行党化教育而告终。鲁迅也由此获得了“火老鸦”的称号,成为革命党争相拉拢的“青年叛徒的领袖”,但是鲁迅对青年和学潮的态度是复杂多面的,有扶持也有利用,有革命性也有破坏性,对其自身也是一种双刃剑效应,这种效应必须放在“国民革命”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评者认为著者阿部幸夫独具慧眼,其专著《鲁迅书简与诗笺》深入思考了鲁迅书简的内容,挖掘了具有相当审美眼光的鲁迅所使用的插画便笺潜藏的意趣.著者面对鲁迅亲笔原稿的笔迹,力图感受“鲁迅本人的气息”,从中可以得知晚年鲁迅大量观赏电影以及微妙影响小说集《故事新编》表现方法的情况;阿部幸夫的《鲁迅书简与诗笺》形成了“阿部世界”,这个“世界”深入到了“鲁迅世界”,涉及了鲁迅及与之相关的诸多细碎的事实或感性.  相似文献   

12.
谭桂林 《东方论坛》2009,(4):25-30,38
池田大作从雨果那里感受到了“民众的真正力量”和对人性与灵魂的追求;在柏格森那里主要吸取了两个重要的元素:一个是世界的存在本质是“生命冲动”,一个是生命的冲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能量;在大仲马那里池田大作感受到的是“故事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池田大作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以其“人学”思想为基础,充分地重视着生命的尊严,积极地进行着新人本主义的思索,深邃的思想中又饱含着扎根庶民的情怀.与此同时,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中又彰显着他对外交的独特见解和视角,地球民族主义的视野和世界公民的姿态,对和平生生不息的追求,极力反战并寄希望于人与人的对话来促进心灵的沟通等使人间外交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深刻.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本身也折射出明确的促进人类和平、追求世界和谐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是著名的世界和平运动使者,一生为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而不断地去进行对话。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源于其亲历战争的悲剧、对师弟不二的坚守、对释尊的坚定信仰、对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思考。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平等尊重、倾耳恭听、宽容求同、信赖“同苦”是其对话的重要前提,政府对话与民间对话相结合是其对话的主要方式。池田大作对话的目的就是通过相互理解实现共存共荣,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人间革命,进而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对于当前处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建设人民友好的和谐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人的内心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从“人性共鸣”的角度,探讨池田大作有关“开辟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三:1.挖掘和弘扬“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团结的当务之急;2.以人性共鸣奏出世界和平的基调;3.民众是形成精神丝绸之路的动力和基础。而支撑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主要是池田大作所坚信并真正领悟了的佛法的“生命的尊严”学说及其实践途径。努力在思想上以多元的观点来扩大人的同一性的根基,促进全人类作为“好邻居”、“好公民”、“好地球人”共同生活下去。行动上以人性共鸣构筑中日民众心灵交流的“金桥”,渡过目前中日关系低谷的难关。探讨池田大作思想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体现出1925年鲁迅的“人间”心态。鲁迅对涓生的“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是肯定的,不仅仅是鲁迅对青年的一种启示,也是他自己的“反抗绝望”哲学的外化行动。涓生用以救助自己的“说谎与遗忘”是一个非鲁迅式的命题,鲁迅以为欺骗自己是最为无益的,应该大胆地看取人生,不回避血泪。某种意义上说,“人间”心态亦成为鲁迅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分析鲁迅的早期著作《摩罗诗力说》:一、题解与结构分析;二、鲁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三、鲁迅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反抗挑战”的“新声”必定要在中国出现;四、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文艺功能和特征的认识;五、青年鲁迅对“魔罗”诗派的崇高评价以及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期待;六、关于尼采哲学对青年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池田大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1972年,池田大作就开始对生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生命”一直是他讨论的中心问题。池田大作“生命”概念有三层含义:个体生命、宇宙生命和价值生命。个体生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宇宙生命是指宇宙蕴含着诞生生命的力量,宇宙本身是一个超越生死、永恒生命的实际存在,并与人的生命深处相契合;价值生命是指生命的尊严和人对生命的尊敬,是池田大作生命概念中的最核心内容。池田大作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生命的精神,生命的光辉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特色。池田大作生命思想是东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21世纪人类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论及道德教育问题时,曾多次公开提倡“野性”和主张对青年施以“野兽式教育”。但是,由于“四人帮”一伙对鲁迅研究的干扰破坏造成的严重思想混乱,至使不少同志对鲁迅确曾提倡“野性”这一事实至今不能正视,甚至产生误解。其实,鲁迅提倡的“野性”不仅不能与“四人帮”鼓吹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混为一谈,而且惟此正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青年道德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提倡“野性”,是鲁迅的一贯主张,是其整个道德教育观的精髓和核心,只有首先对这一问题求得科学的正确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全面探讨鲁迅道德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