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一个时期,理论界曾有文章公开宣扬“一切向钱看”,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说什么“向钱看”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钱是社会的奖章”,有的文章割裂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主张在经济活动中“不能诉诸道德规范”,“要‘斤斤计较’、‘两两计较’”等等。这些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有害的,完全违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 首先,“一切向钱看”与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 社会主义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是共产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各行业的特殊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必须贯串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实践上,它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切向钱看”则与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要求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2.
杨青山 《殷都学刊》1998,(4):130-131
一、对“向钱看”的历史回顾“向钱看”这种思潮一经出现就理所当然地遭到批判,尽管人们批判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向钱看”就是金钱高于一切,把金钱视为最高的人生追求目标,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它必然导致人们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损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一切向钱看”指的是一切活动以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物质利益为目的,而不顾国家政策、法令,不讲职业道德,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那么,“一切向钱看”的产生就是必然的、合理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的存在、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实行,是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根源。我认为,这样一种看法是不对的,有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弄清“一切向钱看”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性突破,它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啻是一场革命。市场经济新体制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最大影响将是导致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崛起。事实上,这样一个新型的市民社会正在悄然出现,在现存的社会政治理论框架中引入一个“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概念已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 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其 中一个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 点”。这个观点在十三大报告中作了充分的肯定和深刻的阐述,并确立了生产力标准, 提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的做法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这是我党从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物质基础日趋雄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知识贬值,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上“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对部分青年有级大的诱惑力,甚至有的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一点深讨,以便使广大青年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项标准,邵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简称为三个“有利于”。这对于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大有益处的。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三资企业符合三个“有利于”因而三资企业就姓“社”。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状况是: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生产力的,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但也存在着不相适合的方面;这种不相适合,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显然,这种认识尽管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状况有“不相适合”的方面,但它是充分肯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基本矛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本适合”的,不存在“基本不适合”的情况。同时,这种“不相适合”的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这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石蓉 《江汉论坛》2006,(1):34-36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弊端已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批判。但是,我们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清算的时候,理应给予马克思主义以应有的评价。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经济学的走向依然在发挥着重大影响,这个影响是如此真实,以至于在当代中国经济学所关注的所有重大问题中,无论人们承认与否,马克思主义的“幽灵”都无处不在。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样发展运动的?有些什么运动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与认识它?对于这些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今天看来,还有重新思考、研究和认识的必要。一在过去较长时期中,一些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今天看来,不是时而过“左”,就是时而过右,几乎是始终处在“左”、右摇摆的认识之中。在过去人们多半是按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因此就以“过渡”二字来理解它。于是就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原因是私有经济成扮的存在和剥削阶级私有观念残余的影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以道德退步、世风日下为代价的。相反,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是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宣传中似乎多了点什么。这里讲的“宣传”,包括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和领导者的行动宣传。“多了点什么”,是指讲话过了头,做事过了分的意思。 第一个是“一切向钱看”。有位著名的理论家,提出一个惊人的口号,叫做“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我不同意这个响亮的口号,曾写了两篇文章,在报上刊出,同他辩论。现在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他胜利了,而我是彻底失败了。“一切向钱看”成了当前社会思想的主流。 第二个是对个人主义鼓吹多了。有位知名人士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要给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不断的实践探索和高度的理论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继续坚持和发展的最重要体现。生产力标准,是正确认识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点。生产力标准理论,在今后社会主义进程中仍将发挥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作用。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命题,它的作用的发挥,不仅决定于它自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且决定于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如果一个科学论点,被人们加以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庸俗化地理解和运用,那么这个论点本身再正确也不可能发挥好的作用。不仅如此,真理向前跨越半步还会变成谬误。生产力标准理论,在它明确提出以后,也曾经出现了被简单化、片面化以至庸俗化地理解和宣传的倾向,这就是: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地归结为“物”的标准,又把“物”的标准庸俗化地解释成“钱”的标准,从而形成“只有一切向钱看,才能一切向前看”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导致几乎充斥社会各个方面的“经商热”和“金钱拜物教”现象。这种对生产力标准理论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的解释和宣传,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提出全面地理解和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充分体现了业绩和贡献观、利益和分配观上的创新,给大庆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价值,并且更尊重自我价值。 “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它的形成,必然对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内在本质要求在价值上作出的判断与评价。它是文化理念的核心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四个不一样”的提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正是这一必然,要求人们必须更新价值观念,抛弃旧的价值观念的束缚,确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更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有两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阶级斗争模式”,另一个是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技术进步模式”。这两个模式都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但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上各有侧重。“技术进步模式”认为“让科学忠告资本退位”,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多余的人”,“技术进步模式”适合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回归。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都是“技术进步模式”的展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7.
赵紫阳同志代表中央在十三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就是说,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在生产力条件极不成熟的情况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特殊的国情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这种在生产力条件极不成熟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旧社会形态更替,就是社会的“早熟”现象。因此,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在早期著作中 ,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学说 ,他明确地把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 ,当时流行的种种共产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片面的实现 ,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 ,它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肯定 ,不是最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商品交换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是什么关系?当前社会上和党内出现的“以权谋私”,“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是否就是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现?弄清这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清形势,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无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过:“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这不是一个出于情感基础的道德和信仰原则,不是一个政治判断,也不是一个为坚持而坚持的问题;它是一个由生产力标准发展而来的不能离开人来谈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准则。因为从中国的现实看,从世界的长期发展趋势看,它比其它任何一种私有制都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