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性论选择.批判旧的人性论,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因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困境无法充当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从社会价值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理论,把人看作价值存在,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并合理地阐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超越,具有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在改革中,要自觉地以"价值人"为导向和理论基础,分析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探讨和建立道德合理性机制正在成为现代道德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社会重要性的问题。合理性作为表达人性实现状况的基本范式之一,表达了人性实现的状况。作为一种对社会生活进行价值调节的工具,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运行机制。在道德合理性机制的调控下,人们从"身体"开始,通过以劳动为前提的"享受",达成"尊严"的生存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价值哲学的维度,阐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道德价值,认为马克思从"谋生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争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评价社会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由此观之,以劳动为主轴的劳动价值论革命,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也带来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轴价值观念的重构,实现了以公平、正义为时代主题的价值论革命.  相似文献   

6.
杨桂森 《学术界》2005,(5):197-202
本文从道德主体所"能"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系出发,认为"自由与发展"的价值旨在体现道德主体把"应当存在"变成"实际存在"的能动性,此乃隐喻着主体在伦理教化方面的主动性.由此认为,道德教育一方面担当开启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功能;另一方面旨在丰富公民的个性和社会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制度立足于对主体允许行动的一种分析及其倾向于鼓励主体行为方式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既确保了自由制度所依赖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基础,同时也确保了自由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规定.  相似文献   

7.
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以人们心理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道德价值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重构失范的道德体系,需要理解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并得到确证的.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独有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确证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超越的重要方式.理解人的本质,是对失范的道德体系进行重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超越政治学——对民主的经济、道德和认知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民主的内在价值, 是为了揭示人们追求民主的合理性。民主不单纯是如何安排公共权力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民主精神的经济价值, 一是蕴涵着经济合理性; 二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民主制度一是要为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二是要合理地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民主的道德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 并尊敬他人为人”。民主的认知价值在于, 为人的认知活动提供内在支持、有效方法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善的观念总是私人的,个体自由地追求自己认为恰当的生活方式。"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至善"是人的道德成长的最高境界。人的善包括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道德善意味着"通过成为某种类型的性格或通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某种性格联系起来而善的",道德善包括诸如美德、权利、正义、履行义务,以及拥有或培养那些在道德上值得嘉奖的品质特征。非道德善是属于主体的、自我的、个人的善,非道德善包括像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东西,幸福在于自身之中,而不在他人的喜欢中。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都是人所具有的,而至善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由此推定的价值形态即社会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以超验的方式反映"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及其"物质活动"过程、以假定的方式干预和调节社会生活包括人的行为和心态的.这决定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必然内含"悖论基因",在其提倡和教化的实践过程中会合乎逻辑地演绎出普遍的道德悖论现象,并相应形成道德悖论直觉和知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道德悖论即所谓"道德失范"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具有某种"全人类"的性质,它是快速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传统理性发生激烈冲突的结果.由此建构的"道德模糊性的时代"和"生活在碎片之中"的伦理境遇,要求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构建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纬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勇 《社会科学》2006,(10):162-168
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未必是反理性的,宗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关怀,还提供一种心与物的和谐之境。信仰真空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类的人都无所畏惧,也缺乏担当,敬畏之心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适当收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完全可以和谐地相处,为这个世界的心,物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做出合乎长远利益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仝建平 《晋阳学刊》2005,(3):121-122
童贯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担任陕西等地的"宣抚使",而<宋史·贾炎传>及<大金国志>却误作"宣徽使",这是两种不同的职官,应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3.
"马魂、中体、西用"作为主导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是在文化"三流合一"论、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为"体""用"之争开辟出新格局。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该范式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积极挖掘"中体"和"西用"的积极性成分,实现综合性地创新;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之‘魂’",对"西用"之流弊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过度融合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批判,故"马魂、中体、西用"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表征出"一元、三维、六向度"的整体性结构。以此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范式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少安  刘明宇 《文史哲》2004,(6):152-158
经济自由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拓展人们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分别指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实质自由的有效增长依赖于人们拥有平等的形式自由,形式自由则依赖于政府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但政府有可能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破坏形式自由的平等性,最终损害人们的实质自由。因而探求自由的价值、代价与限度的过程,也是寻找政府行为守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本体论应是时空合一本体论,在时空维度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已经从"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发展到了"太空文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应重新评估以儒学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特质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准确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价值立场,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6.
自由可以成为发展的维度,伦理为什么不可以?伦理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它应该和自由一样成为人类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伦理对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十分丰富。伦理的不断提升也是发展的题中之义,美好的伦理(如仁爱、和平、公义、宽容、合作、勤奋、节俭等)本身就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学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始终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这里在区分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同质性经济学和异质性经济学关系的把握,重点探讨了作为异质性的经济学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增进国民幸福、快乐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快乐的必要手段;国民幸福、快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新加坡的杰出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曾为中国的教育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几乎已经被中国历史所遗忘.虽然林文庆一向提倡和注重教育救国,并不认为革命是当时中国的首选,但由于他与孙中山之间深厚的个人情谊,使他在不自觉之中亦逐渐参与到了革命活动中.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林文庆是在参与辛亥革命,倒毋宁说他是在帮孙中山的忙.  相似文献   

20.
师资力量不足、就业难和生源质量低下等因素成为制约高职实现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