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梦境原型或以梦境形式加工而成的文言梦小说反映了作家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宗教文化心理。受原始宗教、佛教、道教文化心理影响创作的梦小说,以其丰富性、神奇性艺术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指出 :“人生安得有如许梦 ,此必有诗无题 ,遂托之于梦耳 !”借梦境以写现实 ,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在中外小说大师们的作品中 ,精彩纷呈的梦境描写屡见不鲜 ,不胜枚举。仅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为例 ,全书共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梦境三十余个 ,这些梦境各具特色 ,各有妙用 ,各富魅力 ,因而成为《红楼梦》全书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许多作家才把它当做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自觉地加以运用。本文试就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作一浅析。一、以梦境凸现…  相似文献   

3.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梦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自古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箸超在《古今小说评林》中甚至说:“中国小说,无一书不说梦。”在描写梦境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清代红学家、护花主人王希廉指出: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如《西湘》之草桥惊梦,《水浒》之英雄恶梦,……各有不同,各有妙处。《红楼梦》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  相似文献   

5.
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渗透进了“梦”的成分,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营造起“梦中的田园”。废名的田园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田园呈现出“神性”。相比之下,狭窄者个人体验开出了绚丽的花,宽广者承载起理想的“人生形式”。二人的“恋梦情结”表现为出离红尘的沉迷和梦境难圆的悲凉。写梦手法:一偏重蕴蓄禅趣,一偏重呼唤真情;一刻意制造“间隔”,一执著追求“融通”。“梦中的田园”价值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6.
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新体文言小说”.这些作品虽然仍用文言,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面目一新.纵观“新体文言小说”的发展,林纾的翻译小说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何诹的《碎琴楼》是今所见最早的此类作品.此后迅猛发展,苏曼殊的“衷情五记”,“鸳鸯蝴蝶派”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堪称此类作品的...  相似文献   

7.
“梦”为梦窗词词心之关键所在;梦窗词中的“梦”字、梦境、幻境都有创造性的运用;其词中“梦”的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有相通之处;“梦”的心理内涵又与缺失心态和文艺创作的关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文学与梦结下了难解之缘。文学史上,多少文人诗家把梦引进了自已的作品。无数奇妙的梦境汇成了文艺苍穹的璀灿星河。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皆是以梦弥盖全篇。《水浒》中的宋江梦见九天玄女娘娘,《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龙,《红楼梦》中更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梦境。小说写梦,散文写梦,戏剧写梦,诗歌,更是梦的艺术宫殿。李白梦游天姥,发抒“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豪  相似文献   

9.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这是元人周仲彬的散曲[正宫·叨叨令],说明梦有不同。清代小说大家蒲松龄,写了一个穷读书人王子安,做的就是“凄凉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过不少篇批判科举制的杰作,其中的《王子安》却别具一格。他将人物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很象现代“意识流”小说,如果改编成电视小品,也颇为可观。小说的主人公“东昌名士”王子安,在科举屡战屡败之后,又勃发了争胜夺魁的雄心壮志。他参加乡试归来,自信颇高,“期望甚切”。在临近发榜时,开怀畅饮,自慰自贺,只待着春雷一声,平步青云。于是,在醉梦中便出现了种种幻景。小说写道:  相似文献   

10.
对于唐代文言小说的定义 ,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 ,归其根本是判断标准的混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传奇”概念也是模糊变化的。其实唐人文言小说并未形成文体上的突破 ,只是文学制作意识在各旧有的叙事文体中得到大量的广泛的运用 ,这与唐人万象更新的风气相关。然而文言叙事文体的传统规范性使这种文学制作意识的侵入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 ,所以“唐人传奇”这一文体称谓的科学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晚明小说家冯梦龙的创作实践昭示了文言小说集的评点对话本小说叙事有重要影响。比较冯梦龙《太平广记钞》《情史》《智囊》《古今谭概》等文言小说集中的评点与以之为蓝本改写的话本小说集“三言”的叙事及评点,可知话本小说家改写文言笔记时,蓝本中的文人观念仍引导着话本小说叙事。针对晚明世风日下的时代弊病,冯梦龙在小说中以“泛情”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又以适应“俗情”为标准,改造了其在文言小说评点中曾大为赞赏的“奇情”叙事。这种改动彰显了话本小说叙事对文言小说评点所透露的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偏移,及小说评点对小说改写与故事流变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梦境是陆游诗作取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围绕梦境的记述、描写和议论构成了陆游记梦诗的主要创作方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通过对诗歌体式的选择、写作模式的运用、梦中情境的建构等方面的阐述,记梦诗模式中蕴藏的陆游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执着的艺术追求被呈现出来,即以梦境与现实的二元结构和自己的经历与抱负的二元结构相呼应、相同构,将原本虚幻、非理性的梦境打造成真切、理性的又一重“现实”。  相似文献   

13.
文言小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表现形态。它源远流长而代有变化。本文认为应以求实的态度,探索其渊源与流变,而不能拘泥于“小说”的一般定义。研究这种小说形式与内容形成的原因,它与白话小说在审美特征上质的差异,它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殊规律,它与各体文学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抓住文言小说这一重要环节,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称《梦》),气魄刚健雄毅,感情深沉强烈,思想深广浑厚,展示出其思想情感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对《梦》的探究中,古今学者已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本文只侧重就作品中几个尚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谈谈看法,管窥蠡测,未必有当。 一、“梦境”之神 《梦》中的“梦境”神奇,开合变化惝恍莫测。关于其神,或曰:写其热烈的“寻  相似文献   

15.
文言小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表现形态。它源远流长而代有变化。本文认为应以求实的态度,探索其渊源与流变,而不能拘泥于“小说”的一般定义。研究这种小说形式与内容形成的原因,它与白话小说在审美特征上质的差异,它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殊规律,它与各体文学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抓住文言小说这一重要环节,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话本小说叙事主要靠讲述,文言小说主要靠展示。从叙事角度看,话本小说采用全知视角,不少文言小说采用了限知视角;从叙事时间看,话本小说按自然时序连贯叙事,不少文言小说运用了倒装叙事;从叙事结构看,话本小说主要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文言小说主要以人物为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从语体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小说基本上可以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20世纪的小说史著,多半依循鲁迅的观点,将唐代文言小说作为古代“有意为小说”的证明,而将宋元话本视作古代白话小说的开端。就语体特征而言,唐代文言小说明显地继承了前代史传文学以及杂传、志怪、笔记的影响,而宋元话本则体现出一种与唐代文言小说完全不同的文体风貌。如果将宋元话本直接衔接于唐代文言小说,其间艺术轨迹的无法接榫乃至错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20世纪小说史研究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在近十年间,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取得…  相似文献   

19.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式,现代白话小说不存在天然的定义,而是经由不断地辩驳与实践,在“运动”中成型为以现代语言反映现代人情感意志的体式。《一日》以严正的书面白话回应迹近 “游戏”的打油诗,“显然是一篇记事而不是小说”;而《狂人日记》对“人情”的反复捕捉,来自于真实并充满深度的生命体验。《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展现了白话与文言互相搏斗的痕迹,体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艰难诞生的过程。对比可见,只有“向内”地探索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才能真正释放隐藏在社会历史深处的“人”与“情”,从而打开现代白话小说内蕴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