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偏好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才会选择"隧道效应"行为;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越高,"隧道效应"行为越严重,公司治理越好,"隧道效应"行为越轻;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隧道效应"行为的偏好程度降低;此外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行为会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行为决策的变化,研完发现对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融资的偏好有所下降,而且非国有控股类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程度下降更大;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后,兼具股权融资和负债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即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增强,而且非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高于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3.
股权集中是法律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一种替代机制,但在股权集中的同时,存在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的优势掠夺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经验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法人控股、制衡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投资者利益保护;最后提出保护我国投资者利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所谓股权分置(或称股权分裂、股权割裂等),是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分离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而社会公众股可以流通,国有股控股比例的强制规定等制度,造成了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同股不同权不同价.  相似文献   

5.
配股行为对股价冲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研  檀向球 《统计研究》2005,22(1):42-4
一、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对股价冲击的现实困境  配股和增发新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配股操作比增发新股较简便 ,配股的融资成本低于公司举债 ,而配股资金几乎是无代价地使用。于是 ,配股自然就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但在我国股市现有配股方式下 ,上市公司配股方案一般由处于控股或相对控股非流通股股东提出 ,但在实施时非流通股股东通常会放弃配股。同时流通股股东的配股权益不能转让 ,配股价与二级市场股价的差距迫使流通股股东必须参与配股 ,否则损失更大。为减少损失 ,流通股股东最好在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和试点上市公司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并以2005年我国A股市场第一、二批股权分置改革的46家上市公司作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这些公司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完善,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强,公司营运效率高,现金流量比率高,主营业务突出,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公司涉及较多的行业,含盖了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公众股可以流通、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不平衡问题就一直存在,这种股权分置的问题严重违背同股同权的原则,不但不利于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公众股股东的利益.随着国有股、法人股规模的迅速扩大,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股市上曾经出现几次国有股减持试点,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国有股减持方案侵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因而不被市场认同;股市是在流通股股东支持下发展壮大的,维护流通股股东利益成为国有股减持流通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股份全流通的关键在于合理补偿流通股股东 解决股权分置,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是解决中国股市市场价格畸高、缺乏投资价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无法发挥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国务院于2004年1月31日发布了<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一项重大的制度性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为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以2006年底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股改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取利益的“隧道效应”是否减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是否加强,现金股利政策是否降低了代理成本。文章选取两类公司作为样本,一类是2008和2009年沪深两市股改对价的非流通股全部解禁流通的公司,第二类是股改后全流通首发的上市公司,选取2008和2009两年的数据,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通过实证得出:体现股东构成变量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类型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鹏  秦宛顺 《统计研究》2006,32(7):36-40
一、引言最近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存在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但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其股权优势谋取控制权收益,从而损害了上市公司和其它股东的利益(LaPorta等,1999;Claessens等,2002)。La Porta等(1999,2002)认为控股股东的激励效应来源于其现金流权收益,公司绩效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呈正向关系,这种效应称为正的“激励效应”。另一方面,世界上很多经济体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通过交叉持股、金字塔持股等方式使控制权和现金流权…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从而使其公司资本结构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和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这两类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提出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我国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到全面推进阶段,出现了多种对价方式,其中送股对价成为主流对价方式。在众多的对价方式中,权证对价方式更具有创新意义。权证的两大功能,决定了权证对价不仅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价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权证对价把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对价问题上的讨价还价变成了市场博弈。通过引入权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改变了分类表决机制下的两类股东之间带有更多主观色彩和感性化的谈判模式,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对价。  相似文献   

14.
在经过前后两批共45家上市公司的试点以后,我 国的股权分置改革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股权 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市场各方普遍形成一种共 识:对价问题已经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人 们关注一家公司的股改,往往首先关心公司所推出的 对价方案。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阶段G股板块的市 场走势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从 而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文章以截至2005年底沪市和深市宣布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16批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和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和改革后的股票流动性溢价现象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前还是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流动性溢价都存在,也就是具有稳定性,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预期收益与换手率的负效应减弱,说明流动性的强弱与流动性溢价有密切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6.
至2004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 6721.7552亿股,其中国有股3550.83亿股,占52.83%;法 人股963.9443亿股,占14.34%;加上其他未流通股,非流 通股总计4520.6093亿股,约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 67.25%。流通股2201.1459亿股,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 的32.75%。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悬殊,不但影响了证 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而且已成为束缚我国经济快速发 展的瓶颈,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着特殊的制度背景,一是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公司经理人外部约束较小;二是经理人股权持有比例较小。经理人激励和监督约束都相对较小,足以增强经理人在现金持有和现金使用上的“自利行为”。另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其中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所有者严重缺位,这为控股股东和经理人“自利动机”造就了很好的条件。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经理人自利动机和大股东自利动机同时存在,即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持有非线性相关。为求证该假设,本文将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探讨控股股东是否发挥了有效监督经理人自利行为的作用,或更多的谋取自己的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股权分置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不但扭曲了资本市场竞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使资本流动存在着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和流通股竞价交易的两种价格,导致资本运作缺乏市场化操作基础。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清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报表性和实质性资产重组鉴别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檀向球 《统计研究》1999,16(12):15-19
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资产重组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行过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1998年沪深两市共有38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从资产重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1998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上市公司对外购并扩张,指上市公司对外收购、兼并或对外股权投资的资产重组行为。该种重组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对外扩张战略。第二类,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指上市公司本身资产不动,而其股权发身控股性的或非控股性的转让。新的股东入主上市公司,必然会给上市公…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引致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两年的变化比较,发现股权激励刺激了公司利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实施股权激励当年达到顶峰,此后逐年下降。与可比公司的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实施股价激励的公司在盈利指标增长性指标均优于可比上市公司,财务的稳健性也要好于可比公司。回归分析表明,股权激励后财务绩效的增长与终极控制权、股权偏离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