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分工的视角看,当今农户与传统农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前者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相适应,具有亲缘性、内敛性和单一性特征,形成闭合型的分工模式;后者则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契机,其分工模式逐渐向货币化、外向化和专业化转换,表现为开放型的分工模式。基于分工的视角,当今农户已经摆脱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束缚,并逐渐融人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化分工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向农村社会的全面渗透,当今农户逐渐卷入或者融入到高度开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体系中。小农社会化为当今农户生产行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农户的生产形态、生产空间和生产目的均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既是社会化小农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导致农村不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因此,为了规避农户生产行为演变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应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小农振兴道路:战略方向、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实际上是小农的振兴道路,小农振兴道路的关键是统筹推进小农户有序退出、小农户有效成长和小农户有机衔接三大战略方向。重点把握好小农户与大集体、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产业、小农户与大环境、小农户与大时代五大路径选择,实现小农合作化、小农订单化、小农朝阳化、小农生态化、小农信息化。同时要构建起五重政策保障体系,即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提升小农户内在职业素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小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增强小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业金融扶持,增强小农户发展的硬实力;加强对小农的保险覆盖,增强小农户生产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透过农地经营历史变迁,我们总能够找寻到小农被改造的例证;历时30余年小农经济又走到命运被改变的十字路口.对中国粮食生产而言,急需找准问题,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难题是一项复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农业生产业态转变,需重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制.文章借助持续5年45个家庭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展开小农生产微观机理探析,重新估计小农家庭水稻种植生产函数,揭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达性.结果表明:对效率损失而言,由人为可控制的部分占到72.3%,随机无效率的贡献占到27.7%,社会化程度趋高的小农其价格预期直接影响种植意愿,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概率达到13%.经济层面,粮价早已挫伤了散户小农种粮积极性,水稻种植生产陷入了无效率陷阱;社会层面,乡土社会转型的准备工作迟迟未跟进.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定目标,关键在于权衡利与弊的关系之后,重建效率与公平平衡之大局;事在人为,植入社会化小农特征考释粮食生产多了一层内容设计.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在社会与经济之间寻求二者的内在平衡,重构小农经济效率认识.  相似文献   

5.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户的生产变迁,其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范围日益扩大,日益成为"社会化"小农.农户的"社会化"对农村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却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形成了农户需求和公共服务网络的内在矛盾,需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小农生产格局下中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短板的理论阐述,针对性梳理日本、韩国等典型小农国家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国际经验。研究表明,保障供给、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体系完善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小农生产格局下,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和环保水平差等固有不足,使中国农业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尚存一定差距。提出中国可借鉴日韩两国推进结构改革、健全社会化服务、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融合、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推动绿色转型和夯实“软实力”的典型经验,以立足小农、服务小农、强化小农为政策主线,促进人、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流动,不断强化种业创新和装备创新,推动农户生产行为实现绿色转型,同时注重将增强“软实力”作为提升“硬实力”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农村研究本土化和主体性缺失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农村社会变革的回应。然而由于社会化小农在伦理关怀、政治关怀以及小农形态解释上存在的缺陷,使得这一分析范式在农村治理研究中存在争议。同时,社会化小农对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消费膨胀压力的过于掩饰,导致其与农村市场化逻辑的不断脱离。而对于私人生活变迁的过多关注也导致其研究的公共性的严重不足。相对而言,消费小农发展了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优势,并能够还原农民的真实形态,同农村市场化进程本身相契合。伴随着农民由个体消费向公共消费的延伸,消费小农也不断从私人的生活领域走向公共的治理领域,消费小农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自耕农持久生命力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当·斯密、马克思为代表的"小农消亡论"者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自耕农必然被资本主义雇佣农场代替,但当今世界自耕农经营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表明斯密和马克思的判断没有成为现实。以恰亚诺夫、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论"者指出自耕农比雇佣农场更有效率,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他们的论断与社会现实相符合,但"理性小农"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自耕农生产较低的监督成本、农业生产独特的时空特点等因素,是自耕农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科学决策与咨询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与咨询的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如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建立咨询机构 ,实行科学决策 ,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并成为现代领导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而且也为咨询机构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分工体系的新变化,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已经成为各国调整其生产模式所面临的主要趋势,技术创新是各国实现传统优势转变以及提升价值链上所处位置的必要条件。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分工体系所发生的四大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下面临的世界分工体系调整中的机遇和优势进行分析,认为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长足的进步,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国内分工与世界分工的协调,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世界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新优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政治社会化对于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受制于其内容和形式、政治环境、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等诸种因素。晚清时期,社会剧变,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中国,面临着阵痛与抉择,然而当朝政府消极应变,极力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政治文化,导致了政治社会化的危机,并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衰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质正义的构想及其实现需要生产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相应的卓越生产效率。然而,生产技术本身带有的风险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效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但是任何生产方式都必然存在分工,因而存在不体面的劳动任务即劳动者必然面临着劳动义务和劳动自由之间的冲突。因此,依靠发达的生产技术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质正义在实践上面临着困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取代农奴制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大农业取代传统农业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小农经济是落后反动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农业不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农业形态,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土地国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在政治取向上强调尊重小农私有观念与农民利益;在科学取向上强调农业小生产.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联合小土地生产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初期的必然农业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三农”难题的症结在于小农业生产方式。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是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法:一是对承包农户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把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纳入社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中主要经济单位是企业,欧洲中世纪是领主庄园和农奴家庭,那么,个体小农家庭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的劳动组织形式。小农家庭经营既是个体的、孤立的小规模生产,又是集各种具体劳动和再生产过程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它是由个体性综合型生产力决定的。这种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7.
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简单手工劳动基础上的正常组织形式 ,即便是佃耕小农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的合理性 ;家庭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但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承运工具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延存。  相似文献   

18.
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不是绝对真理、永恒正义和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一切社会关系都应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则应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常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历史的必然,又只能从生产社会化方面去得到说明。离开生产社会化,社会主义就没有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之成为科学是以生产社会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虽然建国后通过合作化道路,个体农民经济被改造成集体经济,然而这种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仍然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集合,并未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把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置于新条件背景之下,同时也使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使我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道路理论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中,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开始关注分工基础之上的组织协作。分工逻辑开始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结构中深层布展。对于“分工”理解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马克思由主体性的劳动视域向客体物质生产视域的转变。在现代物质生产体系中,纯粹的直观自然物被排除在外,留存下来的是包含着既定劳动的物质材料。围绕“有用性”的生产逻辑,原先的静态自然秩序被打破,夹杂着自然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物质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构了人的“上手性”周遭世界。而机器体系的介入使得工厂体系转化为自动体系,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确证的主体性劳动被还原为最抽象的注意与操练,人的主体性被机器体系擦除了。在由手艺向技艺过渡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最终发现,生产者最为抽象的定在方式恰是由最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现实锚定的,正是生产次序延伸成为现代意义的社会构序。所以,正是分工范畴彻底摧毁了马克思原初的异化构式,并生长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