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社会治理数字化开启新纪元。社会治理数字化以数据平台为关键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重要驱动力、以数字政府为领导核心,帮助解决我国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赋能。当前,社会治理数字化创新面临多元主体自觉性不足,协同不充分、治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发挥作用一般、人才培养机制滞后,数字人才短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难度较大等现实困境。为此,应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数字化治理,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等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数字化转型为供应链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供应链企业在数字化多元探索、协同创新效能提升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但是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供应链企业受制于数字化转型程度不平衡不充分、缺乏信任体系、跨产业跨区域嵌入不足以及供应链缺乏稳定性等障碍,无法充分释放协同优势。应从弥补供应链企业数字鸿沟、完善供应链体系信任机制和共享机制、加快供应链全链条协同管理升级以及强化供应链韧性和弹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产生的红利,提升我国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协同治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同治理是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理想模式,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则是协同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资本"二元并存、发育不良、分布不均"的总体状况严重制约了协同治理的实现.因此,推进中国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实现协同治理,必须重构中国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着政府履职能力提升、技术风险防范、数据治理难题以及社会治理有效性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困境。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就要正确把握数字政府建设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战略思维在强化顶层设计中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的社会风险治理能力,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5.
数字身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身份形态,与网络空间相伴而生。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特征使数字身份呈现出云形态、微形态、超文本形态、可视化形态和碎片化形态,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伦理风险。数字身份的不合理应用总体指向了认同、隐私、自由和正义等4个伦理议题:数字身份弱化了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造成了“整合型隐私”保护困境及“隐私悖论”,遮蔽了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遗忘能力,隐含了“数据偏差”和“算法逻辑”不正义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身份逐步向数字身份转型,加强数字身份伦理风险治理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在新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技术、法律、伦理的协作互动,实现数字身份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提升数字社会认同感,维护数字身份隐私权,克服数字身份的异化,消解算法逻辑的歧视性影响,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技术治理层面来看,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克服技术自身存在的负效应;从法律治理层面来看,应坚持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立法原则,为数字身份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从伦理治理层面来看,各个主体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成为数字身份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提高的重要手段。深圳龙华立足地区实际,提出经济、城区和治理数字化转型“三位一体”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模式,极大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域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区域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其强调各领域的整体协同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研究发现,全域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其符合穆尔提出的战略三角模型理念。基于公共价值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了公共价值驱动的全域数字化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对龙华全域数字化转型案例进行剖析可知,在具备政府支持、大众认同、数字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价值、行政管理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危机让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更加了解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推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多元化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社会组织存在良性协同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协作应急联动问题凸显、高效管理运营能力亟需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风险面前,社会组织要把“危机”变“契机”,就要看到城市危机事件影响下社会组织发展“转机”和改革的“先机”,通过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加快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协作、增强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等途径,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管理具有显明的柔性管理特质,是一种基于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或合作共治。社会管理创新以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以协作参与为基本方式,实质是通过社会政策与制度安排来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回应和满足各种权利诉求,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社会管理创新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逻辑选择。但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诸多制度性梗阻:政府管理体制欠科学,政府主导作用受限;社会组织遭遇制度瓶颈,社会协同乏力;公众参与制度阙如,参与成效甚微等。因此,必须加快政府转型,实现职能归位;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增进社会协同功能;优化制度环境,引导公众有序参与;重构政府与社会的互信耦合;将社会管理彻底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 12345政务热线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被广泛运用,调适了基层体制内权责关系, 是政府吸纳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数字技术难以对个体诉求精准分类和真实性识别,因而产生诉求信息拥挤。基层干部在面对诉求制度的回应规则时,其回应行为呈现出线上诉求回应与线下事务治理回应的二阶样态。一阶样态体现出基层科层组织内部关于诉求回应的权责调配和压力驱动逻辑。二阶样态则是基层干部在具体情境中与村民围绕诉求进行互动,体现为一次性诉求直接回应、模糊性诉求程序回应和不正当诉求化解治理三种策略。诉求回应制度提升了基层回应性治理的水平和效能,但此种干群互动是靠科层压力传导来实现,呈现出回应的被动性和后发性,这与我国群众路线所蕴含的干部直接回应和解决民意诉求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政府治理有效性是对治理能力予以定量识别的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3—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提升政府治理有效性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提升政府治理有效性。进一步将政府治理有效性细分为经济治理有效性和社会治理有效性发现,数字技术既能够通过要素流动机制让企业信息获取能力提升和重资产比重降低,提升经济治理有效性,也能通过政治参与机制增强民众政治效能感和政府信息处理水平,帮助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在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适度数字人才集聚度城市、超特大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市场化程度和财政透明度高的城市中,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更强。同时,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在东部沿海、黄河中游等人口密集地区显著为正,在西北地区显著为负。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有效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本地数字技术发展也能促进相邻城市政府治理有效性提升。对此,政府应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加强民众数字素养教育,制定全国性的数字治理发展规划,构建地区间协同互通的数字政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科层制政府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政府管理形态,数字政府是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高质量产物。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明时代,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数字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变。在以市民诉求治理驱动的数字政府建设中,北京市“接诉即办”数字治理改革突破了党政体制下基层治理条块分割的制度藩篱,构建起了精准高效的数字治理平台与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和演进。以数字化驱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以技术赋能引领治理制度体系变革,防范和避免数字化转型陷阱,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社会巨大变迁的应时之举,更是打造组织更协同、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的现代政府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字政府空间是数字政府治理的要素和公共需求表达在虚拟数字空间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以“政-企-民”互动为表征形式进行公共价值创造、表达与输出的过程与结构。作为公共价值子集“治理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协同价值识别是对协同效能提升程度的考察,体现为社会组织、数字企业家、公众对公平协作、互信空间、赋权合法性和主体伙伴关系建构的共同期望,包括主体构成、互动关系、权利结构与系统情境四个主要维度。识别和定义协同价值不仅揭示了数字政府空间治理“共识导向”的公共价值建构过程,也阐明了协同价值共创是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谱系重构、技术深度融合和制度全面创新的结果。文章结合数字政府空间的治理场景,以价值共创为理念内核,构建了以“政-企-民”三元互动为核心,以赋权、赋能及确权为动能的数字政府空间协同价值实现路径,借以重构协同价值表达、发现及实现的空间网络逻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治安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研究,构建了朝阳区社区治安的传统模式与协同模式,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中心性、结构洞等维度对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其中整体网络和中心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协同模式能够提升治安网络凝聚力,增强社区治安网络沟通的有效性,以及避免资源和责任的过度集中。但是从结构洞角度的分析发现,尽管协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区居委会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限制度差距,社区居委会仍占据着治安网络的结构洞位置,这揭示了社区治安网络中居委会角色的错位。因此,未来在社区治安模式探索中,应当继续培育并发展居民自治力量,建立并拓宽各行动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规范和明确居委会的权责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提升社区治安的治理能力和效率,实现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政务新媒体的介入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机遇,节省了时间与空间成本,提供了公民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为政民沟通创造了便捷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便捷的客观条件。但同时,政务新媒体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中也显露出诸多问题,如政务新媒体自身定位模糊、缺乏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内容供给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在明确政务新媒体的定位基础上,提高政府回应力度,强化内容供给,实现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筑牢基层基础是“中国之治”的重要秘诀。平台型治理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对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321”基层治理实践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范式,平台型治理通过构建简约高效的治理平台能够驱动政府职能转型升级,推动政府回应社会能力与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双重提升。基于技术赋能普通民众并突破时空因素限制使民众更好表达诉求,促进自上而下行政推动与自下而上积极反馈的双向互动;以公共平台为依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并有效整合治理资源,进而提高治理效能;积极优化治理结构,推动治理重心下沉,促进基层社会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总之要基于民心政治取向强化互动治理,创新政策执行机制以增强末梢治理的敏捷性和实效性,进而有效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家庭培育的良好家风参与,对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之间协同关系的动态把握 是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转型的关键要素。 以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互进和制约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农村 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在协同视角下从延续优势、发展经济、培育良好家风和落实配套政策这四个角度 为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助推乡村社会治理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协同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路径。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协同政府进行灾害治理逐渐走向理性化,四川雅安逐渐形成了以"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特征的灾区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和社会资本协同治理的平台运行模式。本文基于对四川雅安灾害治理实践的考察,总结了政府与社会力量自然灾害协同治理的自上而下推动、官僚组织同构、社会组织吸纳与培育、项目制运作的实践过程,并梳理出灾害协同治理"从科层动员到社会动员"、"从总体性控制到技术治理"、"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从偶发创新到扩散转化"的多重运行逻辑,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其他地区和领域中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平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内部各要素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的结构性重组,为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在数字化与老龄化不断提速的“双化”转型交叠期,由数字资源供给非均衡化和数字技术应用不平衡性等多重因素引致的“数字嵌入失衡”严重掣肘数字乡村战略的高效施行。作为古圣先贤“均平思想”在数字文明时代的新体现,“数字包容”为矫治数字嵌入失衡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调适进路,通过顶层设计、理念重塑、社会支持、多元投入以及权利保障等策略,建构集制度、价值、主体、资源、权能等要素于一体的数字包容体系,在对数字乡村发展价值理念和目标内涵形成有效回应的同时亦可促使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更为高效均衡、普及普惠。  相似文献   

19.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深化和拓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合作社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则成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下社会治理范式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合作社组织作为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保证其治理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是由制度运行机制、管理维护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共同组成的复合结构。长效机制的3个构成机制在设置上处于递进关系,其中制度运行机制是合作社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机制,管理维护机制是决定治理成效长效的核心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是协同治理发挥长效的依托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年至2020年的数字经济指数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从企业财务风险的角度,讨论了数字化发展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探讨了数字化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总体层面上,数字化显著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位于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程度高和信息披露不充分的企业受到数字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数字化通过进一步加剧企业间竞争,从而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此结论为中小型企业数字化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启示和指导。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内部治理措施,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