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处于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词汇歧义是阅读理解障碍的重要方面。词汇歧义表现在一词多义、一词多性、词缀多义、指示语歧义等方面。词义歧义是从词汇内部因素词义、词性、词缀和习语方面对歧义的研究;指示语歧义是结合语境从语用角度对歧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歧义句的常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义句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英语中歧义句的常见类型加以阐述与分析,使英语学习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从而在写作、阅读和口头交流中能够更准确有效地表意会意。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校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英语阅读词汇的模糊性问题,造成实际理解输出上有重大偏差,挫伤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对英语、汉语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短语、句子作一定的对比研究,找出在不同语言中词汇歧义现象是否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和可比性,以期对语言学习者或语言爱好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歧义(Ambiguity)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属于所有语言共有的语言范畴。歧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有多种理解。我们研究歧义现象,是要探讨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如何避免歧义,准确表达思想。英语中最常见的歧义现象有二种:结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研究证明,虽然语言习得(acquisition)的自然顺序是听、说、读、写,但外语学习在缺乏习得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读"的重要性便大大增强,一跃而成为其它三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途径。阅读过的语言素材,小到组词语素(morpheme),大至语体结构(genre),常成为"听"得懂的先决条件及"说"与"写"的内容框架。加之我国现阶段外语学习者的主要应用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被大纲列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首。那么,外语阅读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整体信息阅读法在阅读教学中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旨在通过外语阅读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层次的分析,阐明阅读中两种能力——句子水平和语篇水平的理解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体现整体信息阅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和它  相似文献   

6.
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英语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大难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民族间存在的思维模式差异。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导致英语阅读中对字词认知、句法理解及篇章理解产生歧义。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阅读理解是由阅读和理解两个概念组成的。阅读是手段 ,理解是目的。二者虽有联系 ,但无必然性。从表面看 ,阅读理解是一完整概念 ,阅读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 ,理解则是输入信息与大脑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实施信息加工处理并产生新信息的过程。作为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的阅读理解能力历来都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近年来 ,随着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阅读理解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更为凸显。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理论认为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 ,是读者根据已知信息和原有知识…  相似文献   

8.
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交际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较为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是指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现象,其类型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等。歧义所导致的语言层面和语义内涵的差异令学习者困惑,因而在交际活动中构成理解障碍,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了解歧义的起因和构成,并把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英语实际教学相结合,总结出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歧义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词汇歧义和语法结构歧义两个方面分析产生语言歧义的各种因素,从而找出产生语言歧义的原因,增强分析识别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的能力,避免产生由于语言歧义现象而导致的语用失误,达到准确、简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和态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运用过程的各个层面如词汇、结构、语用等都会产生歧义.本文着重探讨了长期以来不为人重视的语用歧义,分析了其性质、表现形式以及语境与歧义的关系,指出语用歧义是一种较之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更为细微,复杂而又更为普通的语言现象,对语用歧义的准确理解必须依赖语境以及语用者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生理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语言现参。从认知角度看,通感是一种隐喻。本文探讨了通感的形成机制,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阐释汉英通感现象,揭示跨感官映射规律的共性,同时分析了汉英通感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修辞手段通感是一种概念隐喻。众多学者从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通感,忽略了对语言之间通感的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差异性现象的阐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从通感参与意义的构建动因与过程出发,提出通感从根本而言,具有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的共性;而通感隐喻投射的特性和象似性对通感的制约则决定了不同语言通感的表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通感隐喻的基本内涵,再重点讨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的阐释力,以恒定原则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从而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通感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和艺术技巧。美的通感在诗歌语言中往往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采用平行研究方法,阐述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感是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通过从两个视角--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和通感技巧的文化阐释对通感技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感技巧是现代诗人以扭曲的语言形式来追求一种深度的审美经验--非理性审美经验的产物.在内心生活的向度,这种深度经验是来自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在外部世界的向度,则是产生于自我与宇宙中超验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通感,即把视、听、嗅、味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茶文化典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研究通感提供了很好的语料。品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人们在品鉴佳茗时观茶色、察其声、闻茶香、品其味,心无杂念、和谐宁谧,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同时都直接参与其中,而生理学上人的五官又是相通的,因此,无论是在茶诗这样的诗歌体裁中还是《续茶经》这样的描述性文体中,都不乏应用通感手法的佳句。该文以《茶诗三百首》和《续茶经》为研究语料,在搜集和统计数据后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分类,并对如何翻译好这些茶典籍中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的通感进行了探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感不仅是各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融,同时也包括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贯通。作为两种不同门类艺术的书法与舞蹈,它们之间不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通感的。论文从动态美、造型美及意境美三方面阐述书法与舞蹈之间的通感。  相似文献   

19.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歌翻译犹如文学艺术的再创造,而“通感”这种“以感觉译感觉”策略的运用,能使读者通过联想身临其境,亲见其景,从而内心得到感染,与原作产生共鸣。郭沫若译《鲁拜集》,无论是译者与作者,还是译诗与原诗,个中转变都因“通感”策略的灵活运用而无一丝牵强痕迹,自然天成。这对当前的诗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推动散文、诗歌等“美化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喻体、认知语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分析认为,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确定、认知语境的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都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考察与隐喻理解关联这几个因素发现,隐喻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