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之美的文化根源可以在文化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实质、终极指向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儒家的和谐指“中和”,道家的和谐指“天和”,和谐美的前提是主客体之“和”,实质是各种矛盾因素的谐调统一 ,而其终极指向则是意境  相似文献   

2.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4.
美与和谐     
和谐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是美的基元。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形成和谐的根本原因。和谐美是形象的、有魅力的、具有生活的肯定性的。自然美的和谐偏于形式;社会美的和谐偏于内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和谐社会囊括并超越了社会美,且辐射到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领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伟大的美学工程。  相似文献   

5.
在用词上,散文讲究口语化与书面化、客观化与主观化、日常化与陌生化的和谐统一;在造句上,散文讲究句子行走秩序、联络方式的和谐统一。无论用词还是造句,散文语言注重的是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析这两种美感,可以发现政治之美是由追求无目的的形式之美与追求实质目的的价值之美所组成的。形式之美促使公民从形式、秩序的角度去欣赏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而价值之美则促使公民去寻求道德价值,以内在道德情感为目的。政治美学经历着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的升华之路,因而政治审美最终目的就是在把握形式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转而领会与追求价值之美,将道德价值作为政治美学的本源所在,从而去思考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图形洋溢着生命之美,文章探讨了生命形态本身在整体感、秩序感、运动规律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民族图形审美特征的深层次相关性,将民族图形生命之美的根源归结到“天人合一”宇宙系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价值观,而民族图形是这种观念在具体造物活动中的投射。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族图形中完满统一、和谐、气韵流动等突出反映生命之美的造型特色。  相似文献   

8.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9.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由此我们说,这种和谐贯穿在作文中,就造就了文章的美。不少同学写文章喜欢七拼八凑,有的古今中外文字杂糅,有的人物语言不合身份,有  相似文献   

10.
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存在之中。人的存在是真、善、美的存在,又是和谐的存在。真是人的认识之和谐,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谐,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谐。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存在之和谐,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之最高和谐。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能发现真善美存在着事实上的不统一,所以对真善美的解读与实践也就成了达到和谐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创作,融贵了熟为人知的鲁迅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进而形成了鲁迅异常独特的美学倾向──不和谐之美。鲁迅作品中意象的对抗性,音响的怪诞性,旋律的不协调性,以及色调的强烈的反差等,既是不和谐的美学倾向的自然流露,也是鲁迅复杂情绪的微妙传达。  相似文献   

12.
苍凉美之思     
苍凉美是一种沉郁静远的悲情美。在文本意蕴层面上,“苍凉美”指荒芜悲凉的美、苍茫凄凉的美、凄惨悲情的美以及苍老朴素的美。在范畴的层面上,“苍凉美”内蕴诸多意味,即“悲剧”沉郁意识、“悲·险”忧患意识、“悲情”生命意识、“残缺”伤怀意识。苍凉之关,是沉郁之美,悲怆之美,悲情之美,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3.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15.
和谐发展蕴涵的美学意韵是和谐美学。和谐生美,是万有存在共同体内生的奥秘美学。万有存在同和的大美法则,描绘的是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和谐生美的大美法则,诠释了和谐美学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圆通和美的大道。首尾相衔的每一个圆都是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周期分明,界限清楚。正是在圆圆相谐的和谐生美之圆中,万有存在不断佐证圆满大美的和谐美学原理,孕育和谐发展的美丽、魅力与威力。天道和美,和美无痕,大美与日月同辉,与环圆同转。和谐美学即圆美之学,达一和谐美学“圆理”要求我们顺延和谐生美之道,绘制万有和美之圆,达浑然天成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同化的“尽善尽美”视界。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势”,是著名潮籍国画大师孙星阁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在其诗书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创造性地承接了这一审美传统,体现了对“势”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其书画艺术中的“势”之美源于画家“胸有丘壑”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势”“合”相生的整体和谐之美,也是本于“师法自然”、独有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一种意蕴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清淡美,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既是一个怡然自得的田园守望者,又是一个"猛志固常在"追求个性自由,独抒性灵的个性张扬者.他的田园诗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天然融合的审美意蕴.也体现了个性的心灵与田园守望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野草》的不和谐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鲁迅先生的《野草》以其形式的怪诞性、意象的对抗性、造语的曲转性而形成一种异常独特的美学范式——不和谐美。不和谐美是现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古典的“美是和谐论”的挑战和破坏,也是对忠实地模仿、再现现实这一艺术惯例的悖逆与反叛。《野草》的不和谐美是中外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也是鲁迅“灵魂探险”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