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规范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凯尔森提出了基础规范理论,认为基础规范是一种假设,从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是法律的存在必然导致的。哈特提出了承认规则理论来解释法律规范性的来源。法律规范性的实质是法律具有正当性,法律正当性来源于秩序本身,表现在能够指引人们行为,维持人们形成的秩序共同体。这种指引作用满足了群体意志对秩序存在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规范性与其规范性作用互为逻辑属性,两者的存在共同构成法律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将韦伯的法律社会学视为一种法律文化研究或者将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方法同法律文化研究相关联,并非是当然的和无需证明的。通过梳理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以及探究当下法律文化研究的问题和进路,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相关性:首先,二者都试图采取一种社会学的视角看待法律并将社会学方法运用到法律研究中;其次,二者共同面对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亦即"如何对法律观念进行客观探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律秩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法律秩序多被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使用,而将其作为法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则备受冷落。其实,法律与秩序的联姻完全符合社会演进的逻辑:组织——规则——秩序,法律秩序在中西法学著述里还存在着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概念分野,法律秩序内在结构包括行为秩序和关系秩序,法律秩序的变革必然是从稳定完善的秩序到民主自由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秩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律秩序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我国法学界对它的探讨却不尽人意。本文初步就法律秩序之概念及其法理特征做了专门探讨。文章认为法律秩序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化、条理化、规范化、模式化和权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法律调整是法律秩序的前提,有序的社会关系是法律秩序的本质,规范化的人类生存方式是法律秩序的目的。法律秩序的外在特征是适时性、文化性、稳定性和公共性。其内在特征有五个方面,即法律规范性、社会动态性、实践条理性、模式性以及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社会,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是约束、规范人们日常言行举止的两大秩序范畴,而道德秩序最有力的武器便是通过社会舆论建构起来的媒介秩序。媒介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法律秩序,但它更主要地是体现道德秩序。分析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和协调,可以充分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思路,也可以充分促进人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及法律意识增强,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法律秩序这一课题是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人们悉心关注的一项现实战略工程。本文通过对其基本原理和机制的探究,阐明了建设良好的社会法律秩序的三项基本工程:人的建设、规范的建设和机构的建设。作者还从法律秩序的一般理论出发,探讨了法律秩序优劣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重点论述了法律社会运行中所应坚持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都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这要求每一个社会都要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对该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法律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便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己任,以建立相应的法律秩序。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社会控制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人们不但很难把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截然分开,而且也很难把法律秩序从整个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这足以说明建立法律秩序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对于法律秩序的标志、建立和维持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认为,未来的社会制度有两种相互联接、特征各异的实现形式。一是法治秩序的最低实现形式,即"以法治国",那时,法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一种特殊规则,法律替代道德,法律规范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风俗。二是法治秩序的高级实现形式,即"道德自律",那时,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变为人们不加思考的个体习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法家的法治理论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其局限与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直销易于"异化"为金字塔销售计划的特征,使得直销制度一直难以被人们完全接纳。如何在合理发展直销业的同时,行之有效地杜绝直销"异化",是直销立法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结合国外的直销立法经验以及我国直销法律政策的演进历程,深入分析目前我国直销法律防范直销"异化"的相关规定,并就如何制止目前仍存在的非法传销活动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国法治秩序的形成离不开法律职业阶层的存在,而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又离不开统一的法律教育的支持。西方法治文明演进过程中,法律职业阶层与法律教育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即是明证。因此,对于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国家而言,通过提供统一的法律教育,实现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期促成法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法哲学视角对综合法学代表博登海默法律哲学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笔者提出了不同于博氏的主要观点有:社会对秩序的需求不仅源自心理,而是受制于更具终极性的“存在”;法律秩序是一种“公设人为”的极具主观性的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2.
围绕"住改商",人们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法律至今未能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要设计出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就必须对"住改商"进行全面的利弊考察与公正的价值衡量,以求得多方利益的基本平衡。片面的禁与放均是不可取的,而应当采取疏的态度,通过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的具体措施,对"住改商"予以合理的法律规制,以尽量消除其弊端,引导、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胚胎临床应用的增加,个案司法为立法提出了新的命题。冷冻胚胎应界定为介于"人"和"物"之间的特殊存在,是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客体。司法裁判抑或立法应当基于利益衡量保护胚胎法益,可在我国现有的民法构建秩序和思维逻辑之上采用特殊法益的保护模式,分种类、划阶段地给予特殊保护。具体可以通过立法,明确冷冻胚胎的行权主体及内容,规范并完善现有行权方式,确立行权规则之限制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律制度层面探讨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自治"及"自治组织"等一些基本概念的明确阐释,为下文将要进行的我国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理论依据。其次,文章在理清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关于村民自治问题规定的基础上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角度详细探讨了我国现行村民自治组织法律制度在广大农村运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日益关注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中法律秩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存在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断裂社会"中.由此导致的所有制的多元化矛盾、公共职能的国家化与社会化矛盾以及城乡分治和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阶层矛盾,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中最主要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是现代法律秩序生长的关节点.现代法律秩序的创设不仅受到社会结构转型影响,还寄望法律秩序的结构性重构来框架出未来的过渡完成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没有"物权"概念,"物权"概念来自近代西方法学。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在观念上、事实上还是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物权"都是存在的,两宋也不例外。从法制史的角度,以土地物权为视角对两宋土地关系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适当加强法律理论修养有助于根除"人治"思想,建立现代法治观念,有助于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这是增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法治进程的需要。当前公务员应当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和功能;二是在法的价值问题上正确认识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法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时代,金融监管领域的法律是否健全、是否与国际接轨、能否真正坚决贯彻执行都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秩序的稳定。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单一制的金融监管模式,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和文件代替了立法层面的基本法律规定,凸显了我国大量金融监管实践领域的空白,对于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国内金融秩序稳定以及国际形象提高存在负面影响。本文从外在制度和内在执行方面论述了金融监管的对策研究,以期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审结的"万里大造林"案,作为"托管造林"法律事件中典型的违法案件,引发了人们对"托管造林"法律属性的普遍关注和激烈探讨。"托管造林"之法律关系究竟应如何理解,是民间集资法律关系,还是信托法律关系,抑或证券投资法律关系?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事件和推动力,其发生往往有着相似性和可比较、借鉴之处。通过对"万里大造林"案与美国1946年"霍伊"案的比较,提出应当有条件地借鉴美国证券法上"投资合同"法律概念来解释"托管造林"法律关系,阐明民间集资活动的法律性质,保护公众投资者,合理解决现今民间集资活动法律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在关注"法律平等"这一问题,如: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方资产阶级针对封建专制又提出过"权利平等",而我们现在宪法当中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不但是我们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像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说法,它能不能上升到法律的角度,资产阶级提出的权利平等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它是不是已完美无缺?还有我们现在虽然《宪法》中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人们又看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平等的事情,这又会引发我们一些思考,法律平等是不是事实的平等?法律平等是不是绝对的平等?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本文就围绕这些来分析和探讨有关法律平等及人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