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大儒董仲舒为适应西汉统治阶级的需要,全面改造了儒学,从而使儒学由一名地位卑下的小卒变为一家"独尊".董仲舒最先提出"天人合一",他的天人观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宇宙观和方法论,以"君权神授"为旨归的.深得西汉统治阶级赏识的核心价值便是"君权神授",因为它既说明了君权来源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又便于西汉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至于说他的天人观是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则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作了多方面的描述。这些诗歌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生活,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一些节日风俗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动人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出现了几个为后人称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它们的产生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思想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当时制订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对历代"治世"、"盛世"的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析,以便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借鉴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都由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所激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封建租佃关系是当时生产关系的必然选择,只要统治者能善待农民,农民不会造反.对封建统治者武力镇压农民应予斥责;但其实行恤民安民的招安政策,能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持生产秩序,应予肯定.农民战争结束后,社会残破.新王朝的统治者因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被迫采取"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轻徭薄赋,宽政弛刑,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针对东汉末世的奢侈颓风,曹操励行改革,倡导“雅性节俭”,并身体励行,其生活 俭朴之状在古代统治者中非常突出、不仅如此.他对后廷嫔妃及子女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制约, 惩处十分严厉。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官吏选拔和考核中。严格贯彻“选用以节俭为先.“务以俭率人” 的政策,直接造成了吏治的清廉和世风的简约.这是曹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战胜群雄的重要因 素。曹操之倡俭,究其原因,不仅与时代环境有关,与其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至汉代武帝时,儒学定为独尊.在此后的2000余年中,虽历经各种冲击,儒学却始终在传统文化中保持主体地位.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颇引人注目.统治者提倡、统治阶级需要固然为重要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儒学自身的包容性,亦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内在基础.对儒学的包容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分析孔孟的矛盾方法论,对此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唐律,编撰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零二条,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一部最早最标准的封建法典。由于它上承《法经》以来历代封建立法之经验,下为宋后各朝立法之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地位,因而唐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唐律与所有法律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国家生活中起着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外部两种关系的作用。它用刑事镇压的方法钳制农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也用刑事制裁的手段防止统治集团中个别分子对法律秩序的破坏。唐律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惩治官吏的违法犯罪上,试图以此达到统治集团内部协调一致的目的。应当承认,作为封建法律  相似文献   

8.
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生于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宋应星生活的明代宋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东南部地区的商品红济比较发展,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若干城市在生产部门与技术上逐渐产生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方面商品性作物日渐增多,制造业方面百货加工有显著发展,商品流通方面白银成为重要货币。明代后期以来,统治阶级奢侈佚乐,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官场糜烂,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在学术思想上,务实之学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57-161
商代君权神授为形式的神灵崇拜至西周发展为以"德"为核心的天命思想。西周统治者将"德"观念这一主观因素引入天命观,并衍生为私德和德政两个层面。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念成为西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对西周统治者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警戒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源头,西周的天命观又对后世社会在政治、哲学、文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不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是还为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理论根据.其一,"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既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天所生,统治者就应念同胞之情而关注民生.其二,"德舍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们秉承和效法天地"生生"之德,作出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其三,"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儒家总是把"民"作为被统治者来看待,同时又基于"民为邦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与君主集权制相伴随的法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天下为君"的君主本位制.实际上其中同样存在着与君主本位相对的公法本位倾向,体现为包括君主在内的一切统治阶级,都服从于一套"无私"的法令和程序,以及统治者的权力和职责来自这个统治秩序的客观结构功能等.这个被忽略的思想线索有助于认识古代政治思想史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12.
论16、17世纪日本天主教的荣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主教是在日本战国末期封建权力和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相对虚弱的状态下,通过在日耶稣会的适应传教策略,以"福音"和外贸为武器而打入日本的,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满足了不同阶级的不同需求,从而形成了日本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天主教热潮。但是,护教大名们的"经济头脑"清晰可见,织田信长的宽容也只不过是"两害之中取其轻"。统治阶级的这种态度也预示着天主教在日本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对外来文化的取舍是统治者的"专利",他们可以随时、任意决定某种文化的命运。当日本最高统治者取得封建权威并着手整饬集权统治秩序时,天主教便在劫难逃了,这正是日本统治者严厉禁教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公主的婚配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其社会功用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①。封建等级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往往实行集团内部通婚,不仅考虑其自身及家族的现实利益,而且更多地顾及到整个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个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利害关系。这种封闭式的婚姻圈,实际上是相互勾结、相互依赖、俱荣俱损的社会政治集团的结合。在唐代,最高统治者正是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来密切统治集团的内部联系,以期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有唐一代,与皇室联姻的婚姻集团有窦氏、长孙氏、郭氏等,而始自…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社会理论观点,是他的“道”的哲学学说的逻辑推演和他的所谓“无为论”的全面论证。在老子看来,人民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与灾害,都起源於违背社会的自然法则“道”。老子把背道的全部责任归之於积极有为的统治者。“道德经”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七十五章) 那时人民在挨饿,而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生活。国家因而破产了。“朝甚除,田甚芜,食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  相似文献   

15.
乐官要制作出感人的音乐,就必须寻找到人间的天籁之音.早期音乐本是全民性、典礼性、宗教性的古乐,乐官们依神自重,地位崇高,对于各种音乐演奏的方式特别注意学习,这属于采乐时期.西周中期以后,统治者成为仪式的旁观者,在旁边听别人唱歌奏乐,看别人进退俯仰.这种音乐欣赏习惯的变化导致采乐向采诗变化.特别是周厉王、幽王时代刺诗大量产生,采诗成为政治制度,从诗歌中了解民众意志成为统治阶级观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年号琐谈     
我国历史上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达两千年之久,使用情况极为复杂,它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奉正朔”、“顺天道”的一种标志。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君杈神授、标榜封建正统,维护封建纲常、确立封建秩序的思想。年号是封建统治者欺骗人民、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葛兰西提出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质是,统治阶级通过非暴力的形式.使被统治阶级信仰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世界现,也就是说,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构成了被统治阶级所信仰的价值理念.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孔子总结和发展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孔子的用意在于为风雨飘摇中的统治者寻找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但这种统治模式直到荀子时代做了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到战国末期,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这些内容在一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55年,严教易先生于《文学遗产》发表了《论元杂剧》①一文,对于元杂剧与元代统治阶级的关系及其思想性的局限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一般都认为此文庸俗社会学的倾向颇为明显.傅璇琮、邓绍基诸先生都写了与之争鸣的文章②.  相似文献   

20.
自然概念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自然概念的社会性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进行道德辩护.传统社会之所以认为自然具有神圣性,强调敬畏自然,敬畏“天”,背后隐含的则是敬畏封建统治者,敬畏天的儿子——天子;现代性社会之所以对自然进行祛魅,认为自然是纯粹的自然物总和,要求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支配人.我国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对自然概念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进行清算,以保证自然概念使用的社会正当性和社会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