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一些人物的命名,确实独具匠心,深含寓意,绝非信笔由之,正显出作者的深刻博大来。如阿Q、孔乙己等,已有多人谈及。鲁迅给《孤独者》主人公起了“魏连殳”这个怪名字,我以为,个中亦有奥妙。查《辞源》,魏,“魏然。独立貌。”连,“相续不绝也。”殳,“兵器,长一丈二尺。无刃。”将三字连在一起,似是此意:独立不倚地接连不断地舞动着长而无刃的武器。再作引申:孤独地不断地以个性主义为武器进行战斗(鲁迅在驳杂繁多的中国古代兵器中,独取“殳”者,正因其无刃——因个性主义对于强大的旧势力来说,确是驽钝无刃的)。如此看来,“魏连殳”者,孤独者也!——但是是不停地战斗着的。  相似文献   

2.
工农商学兵。今日言兵,人们都知道指的是人——战士,而古代兵的字义是指兵器、军械。兵何时由器及人呢?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对此做过考证。他说:“古之言兵,非今日之兵,谓五兵也。”何谓“五兵”?《世本》说:“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弓、矛戈、戟是兵器,殳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所以《左传》中的“踊跃用兵”、“无以铸兵”,都是指兵器。直到《史记》,才有“信陵君得选兵八万人”、“项羽将诸侯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4.
论《离婚》——兼谈传统与“拿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漫步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异彩纷呈,璀璨生光的世界。那么多“熟悉的陌生人”争着向你招手:从狂人到魏连殳,从闰土到阿Q,从单四嫂子到子君,从赵太爷到高老夫子,这些形象都是真实的、新颖的、独创的、激动人心的。当我们走到画廊的尽头,便很自然地遇到一位“瞪着眼”,有“两只钩刀样的脚”的农村妇女,她就是《离婚》里的爱姑。爱姑有自己的特色,她不象单四嫂子那样善良、懦弱而带点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自我控制方式中,有一个概念值得注意——这便是法治。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多有歧义。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法治”理解的不同。二是“法治”概念始终与另一个模糊的概念——“人治”相联系,由于人治的含混性,“法治”一语在学理上产生了众多的歧义。欲要解读法治的精义,首先应从“人治”这个概念人手。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与虫(虺)同音,其形义即为虺蜥。龙字轮廓走势与九字相同,而《易》之阳爻称“九”,亦称“龙”,说明作为伏羲图腾的“龙”的原型为九,为虺蜥。从宀、从九、从殳的宄字示意在庙寝殴击虺蜥,对遂人、伏羲行厌胜。辛字本义为曲刀,作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于龙、凤以造字,示意对“风”(凤)姓而以“龙”为图腾的遂人、伏羲的厌胜;作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则是表示其先祖契对文字契刻的发明权。祟字与遂人古同音,而三体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骚扰殷商先公,所谓“宗庙之祟”也。  相似文献   

7.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9.
西周晚期,南淮夷不服王命,宜王遣召虎往征,大軍沿江汉东下,很顺利地得到平定。召虎因此开拓土宇,并用“彻法”疆理其地,实行厉王以来一貫的“革典”政策,立功甚大。王欲賞召虎土田,随由王后捐父业,琱生出私产,自动献納公家共三十方里来助成其事。但召虎不愿承受,又不敢逕辞,遂把土田收入捐給当时因家貧兴訟的青年男女以纾其困。此二銘——琱生批(皀殳)和召虎(皀殳)——卽叙述宣王五、六年間处理土田所經过的情况,也卽是古史上阶级社会所突出地別饒意趣的两次佳話,特引《詩經·风·雅》的事实作为綜合研究,提出一些淺見,請学者們指正。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字,依卜辞文例看,应当是名词。在卜辞记载里面,它与虹并见于天,应当和虹一样也是一种气象名称。这个字左半是示字别体,其右半一般释为殳,但殳的古义依《说文》来讲应当有杖和“积竹”两种解释。“积竹”就是后世所说的扫帚,殳与帚两者有相通之处。从殳之字亦可从帚。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右半可以视为从帚。左右两旁相合,可以推测这个字就是“祲”字。至迟在周代,祲与晕就被视为一事。《周礼·春官》的相关记载可为明证。自秦汉以降,祲晕被完全视为妖异征兆,这是为王权观念的逐渐强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义海 《殷都学刊》2001,(4):100-102
本文从货币文字Kou、Gong、Diao的时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探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Kou、Diao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Kou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Kou、Gong、Diao为“呈”的古字;释科Fou当隶作铿,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Sheng”字或体,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伏,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倡“仁”是具有复兴周政治的非常鲜明的政治理想背景的。“仁”主要是衡量人对于他人所负责任的一个伦理——政治的德行评价标准。“仁”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发自人的内心,由亲亲(孝)的天性出发,经过同情心推及其他的人。它与基督教文化和大乘佛教文化提倡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博爱”区别在于一、它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二、它具有伦理和政治的等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中国器乐在配器上的一个特色——“乐器人化”。这一特色表现为两方面:一为类比,二为借鉴。前者探讨乐器与人的关系,提出”乐器=人”的命题;后者探讨“洋”与“中”的关系,核心是“洋为中用”。尤其后者,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新信息,这一特色的深层文化因素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戏曲的“角色化”成分。  相似文献   

15.
审美、异化与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从审美与异化的关系的角度对实践美学的考察。文章认为,作为对异化的心 理超越,审美是“人的自然化”,而不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审美的前提, 而不是审美本身。实践美学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对自然的征服,是一条以“自然的 人化”为旨归的单向而封闭的思路,没有通向“人的自然化”的逻辑路口。  相似文献   

16.
唐子恒 《齐鲁学刊》2002,(3):143-144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说客蒯彻劝说韩信反汉,以当时陈馀、张耳先友善后反目之事为例:二人结怨后,陈馀袭张耳,张耳“奉项婴头而窜”。中华书局标点本给“项婴”二字加了专名号,说明标点者将“项婴”理解为人名。其实“奉项”与“婴头”对文,“项婴”不是人名,这个专名号应当去掉。  相似文献   

17.
“诗意的自我性”既不是“对立的”(自然-艺术的悖论,自然永远与人对立且是陌生于人的,需要人,特别是少数艺术天才,无尽地去抵达——自然是一切而“我”是无,“将人变成神”);也不是“相关的”(唯心主义之“我”的自我设定,“我”只与“我”自己相关并创造一切“非我”,即自然,使人设定自然,凌驾于自然——“我”是一切而自然是无,“将神变成人”)——而是超越了二者,一种“诗意的”状态,一颗包容万象的诗意的心灵,诗意地对待自我也对待自然.“诗意自我”与“绝对自我”相反,它不设定自己,而是被外在于它者决定.诗意自我应该对历史经验敞开,创造经验的过程不能建立在预先给定的“我”或单单天才的天性上.艺术创作的法则应该处于这个过程本身不可预见的变化中.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清海教授用“族群本位”、“个人本位”和“类本位”来界说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错误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的曲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确立“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去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的。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全球性重大社去问题也不是靠树立“类水位”、“类存在”观念,而是必须消灭产生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祸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郭双林先生在《中州学刊》2001年第2期 发表的《近代西方地理学东渐与传统夷夏观念的变异》一文中提到,1871年5月,当一位法国人问随崇厚出使法国的张德彝,为什么中国人将外国人称为鬼子时,他竟回答说,此乃汉代西域古国“龟兹”国名的误读。实际上“龟兹”应该读作“秋慈”,只是一般人不知道,以讹传讹,才将“龟兹”二字读成“归滋”。换言之,“鬼子”不过是西方人或远方人的代名词而已。 张德彝是在蒙骗外国人。其实,中国人称外国人为“鬼子”古已有之,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在甲骨文中“人”字写作①,或把头部夸大…  相似文献   

20.
《萧红生平考订二题吸“二题”中称:“萧红没在龙王庙小学读过书”,1事实是,萧红应在南关女校念书”。①正如该题所说,“对萧红在龙王庙小学读书之事,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确切地说,不是“似乎”而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现在有人提出“疑义”了,这就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了。然而,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彻底弄清呼兰学校的沿革,然后根据萧红读书的具体情况才能下结论。查民国4年刊行的崇仁黄维翰所编的《呼兰府志)载,清末民初,呼兰府(包括巴彦、兰西、木兰在内)共有师范暨高初等小学对所。其中呼兰府城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