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词“彼”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人称代词非常繁复,尤其第三人称。文章就先秦时期比较典型的代词“彼”作了调查,力求从中发现“彼”字的用法,确定“彼”字的语法地位,以期对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先秦代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乃父"究竟是指谁的父亲,看似简单,其实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它既可能是指"你(们)的父亲",也可能是指"他(们)的父亲"或"她(们)的父亲",还有可能是指"我(们)的父亲"。因为"乃"作人称代词时,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乃"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试谈“自己”跟“我”的区别杨咏梅“自己”与“我”都是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但两者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这个人称代词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对象,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可以称“我”,因此“我”是第一人称的单数形式,指代每一个说话的人。“我”这个人称代词能单独充当...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如“我”代表说话者本人,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你”代表听话的人,即通称的第二人称;“他”代表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是第三人称。人称代词加上“们”,就构成复数形式。人称代词代替名词,它跟名词一样,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复合谓语,等等。人称代词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相当的灵活性,“我”、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7.
叙述的人称究竟有几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似乎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就是说,凡是文章用第几人称代词,这文章就是第几人称的写法,如徐仲华先生即持此说。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叙述的人称,只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见川版《写作知识》。至于文章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有人认为,要作具体分析,不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三人称,(见北师大主编《写作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8.
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对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作一概要说明,并对其中涉及的某些现象、用法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同山西其他方言代词相比,更具特色并呈多样化形式,尤其是第一人称更是复杂多样,很值得探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主要列举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二、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介绍代县方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意义用法,通过与普通话相应人称代词作比,力求基本绘出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全貌;三、人称代词的特殊语用现象,对代县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包括虚指、转指、名指用法,人称代词“人家”的多指化,作了初步的归纳、概括和分析;四、代县人称代词的历时探讨,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历史,收集近代汉语文献资料,试图理出代县方言某些人称代词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很多论者在谈及叙述的人称问题时,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否认第二人称的存在。尽管他们也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可能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但断定“那并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因为人称问题既然是观察点、立足点的问题,那就不能有第二人称的叙述。实际上,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地方,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的变形。”这种观点历来附议较多,但都是单从作者出发,忽视了读者接受功能。其实,所谓人称,本来就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相互依联而区别的。三种人称各有其不同的品格和功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人与物、性别以及单复数的区分,另外还有兼类现象,这些特点都是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由副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相”具有了代词的特点,可代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语法上相当于代词作宾语前置之状况,代词作前置宾语自有其因,同样,“相”作宾语亦有其由.而且“相”具有代词的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学界多依据传世文献①,本节试图通过对《秦简》中“是”字的穷尽整理,为古汉语系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材料②。《秦简》中“是”字共104见,其中有2见属于整理者据上下文补出,“是是”连用者的第二个“是”系整理者按原简上的重文号补出。这104个“是”,其用法可以归纳为指示代词。结构助词和系词三大类。其中指示代词66见,结构助词3见。指示代词“是”的用法与传统文献无别,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宾词和定词;结构助词的3见,出于三个完全相同的句子“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③,所以这三个“是”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上古人称代词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格位说,对国内研究代词影响颇大。胡适《吾我篇》一文,更具体地提出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问题。本文根据从《十三经》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吾”、“我”在上古时期运用的特点。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作些铺石工作。 “吾”、“我”上古时期读音相近,同属于(?)系,吾(?),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且两字都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上古。一种语言中同时存在两个基本相同的词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吾”、“我”究竟有什么区别,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14.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实际生活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移位”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第一人称代词向第二人称代词的“移位”.其次,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之间以及反身代词的“移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5.
代词作为言语的基本词汇,应该是相对后起的。虽然自《马氏文通)即行此名,但代词的使用情况仍很复杂。杨树达先生言:“代字(即代词──作者注)所以代名,当以能独立用为原则。”(《马氏文通刊误》)所谓“独立用”,是指能独立称代和独立充当成分。现在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一考察,以补教材注释之不足,并且寻求掌握人称代词的捷径。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同属疑母,余、予──同为舌头音,互转。音韵学界认为:“我”、“吾”在上古是有声母的,读音是,在长期的演变中失落了声母,转为现代的零声母。这可从谐声字上得…  相似文献   

16.
茶陵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我、你、渠”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后缀“南”的用法比较特别,和普通话的后缀“们”用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复数形式”标记,而是一个表集体概念的语素。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祁东话的人称代词“一各”的“各”本字为“个”。“一个”有数量短语、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三种用法。人称代词“一个”表示每量义,是由数量短语固化(hard-wird)而来。复数标记“一个”是每量人称代词语法化的结果。祁东话复数标记的语义来源于人称代词每量义。  相似文献   

19.
《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中刊登的这篇报告,很有价值。这种对幼儿言语的调查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开展下去。这种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给论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供科学论据,可以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篇章,可以给语言学(特别是语言理论、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研究提供研究的科学基础,对语言教育逻辑思维发展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有了达种研究可以把语言学(特别是实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落实到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和钟鼎文中言,语法的发展是由突到虚,在甲骨文中和钟鼎文中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很少,很少用“我”“余”,多数是重复名词的用法。这在幼儿言语的发展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到验证。这说明语言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难于掌握的难点上,放在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的用法方面。调查报告说:“三岁半以前儿童……时间、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