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僧肇被称为"秦人解空第一".僧肇分析了当时流行的解空学说的特点及未能正确解空之原因,阐述了自己所解"空"的内涵.僧肇的独特解空进路使得中道空观代替了玄学,他奠定的般若空观对后来中国佛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谱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照时间的方式:"执有观时"、"体无观时"、"解空观时",分别对应于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禅这三种文化类型。传统儒、道、释观照时间的方式不同,其各自超越时间的路向也不一样,儒家是持存和延续"有",道家是返回本源之"无",佛禅则是破除执念、顿悟证"空"。这三种观时方式可以概括出两条时间意识的主线:"绵延"与"空观",这两者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悖论性关系,这种时间悖论不仅来自各自理论本身的复杂性,更关键的是取决于肉身生命的"有死性"。正缘于此,这种时间悖论始终存在并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诗学等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3.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僧肇的原义是"不真,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僧肇的思想以般若为中心,他关于般若“空观”的著名论题是“不真空”。历年来,学界对这个论题译解或取义“不真故空”,或取义“不真即空”,两种解释终归一流,不真等于空。我以为这种解释尚未切到实处。僧肇自称  相似文献   

5.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玄学中,郭象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以理论的形式总结了自汉末以来文人对时间迁逝的集体性咏叹,而且以超前的理论眼光透析了时间的本相,并将时间迁逝的问题有效地引入到生死解脱的本体求证中来.更关键的是,郭象进一步加快了庄子世界中的自然万化流程,并以无数的瞬间点来切割绵延.尽管这种瞬点时间观念只是一些萌芽,但为以后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入主中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7.
朱熹认为,佛教的本体观是"世界为幻、为空",因为佛教其它方面的主张或观点皆由此出,佛教的教理、教义不过是这种本体观的具体诉说.但是,第一,朱熹将佛教本体论归结为佛教之"空观"是片面的;第二,朱熹对佛教"空观"的理解是隔膜的、误读的.所以,佛教本体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真正进入朱熹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8.
苏联教科书解释体系中的时间观实际上只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时间观,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人的生存时间观的许多深邃思想完全被这种解读模式遮蔽了。本文依据文本对马克思有关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并联系历史和现代哲学的时间观对这些思想作了发挥。马克思的人生时间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时间是人的能动存在,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时间节约的规律是最高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9.
"前""后""来""去"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又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语素,"前后"式和"来去"式都有两种认知模式,一种以人为认知基准,一种以被想象成人的时间为认知基准.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则表现为方向性和序列性."前后"类借助物体表达,是静态的角度;而"来去"类借助运动来表达,是动态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僧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佛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以来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以及受玄学影响的佛教内部各派对佛学“空”观的误解,继而以“空”来观照宇宙人生,建构了体用一如、境界工夫合一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第一次把时间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创立了科学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是人的发展空间.马克思的时间观具有主体性、革命性、辩证性等特点.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时间观对于重视时间,节约时间,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利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空间》是当代大哲海德格尔的一篇讨论雕塑艺术的哲学沉思录.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着眼于“解蔽——遮蔽”的二重性的存在的真理(Aletheia)观,来阐明雕塑艺术的空间观,文章的主轴是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讨论“空间化”具容纳(Zulassen)和安置(Einrichten)双重方式,对比于老子第十一章所说的“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以及第一章的“有无玄同”,阐明二者在思想上的相通性.文章就此继续探讨海德格尔由“无”进而探讨“四方”,和老子所论的四大有其思想上的亲缘性,此中蕴含了造型艺术的空间观的跨文化沟通.文章并将海德格尔的空间观所涉及的“空”、“无”以及“事件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的发展进程之中加以讨论,及对于其与老子的道的有无玄同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中的时间观念必得回溯到缘起的基本语境中才能得以澄清。部派时代对这一问题的争执发端于其构造性的时间观遮蔽了时间的绵延维度。依据“应成中观”对“空相应缘起”的深刻领悟,时间不能被化约为作为其基元的“刹那”,它更是一种“出离”。  相似文献   

14.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这种思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质世界的"原子"和"虚空"所作的"去空间化"解释,从而将"空间"从本质世界中排除,开始了对黑格尔抽象空间观的反思和超越;二是通过探讨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时间实现方式的不同,将"感性活动"确定为空间的源泉;三是分析了伊壁鸠鲁哲学里渗透的时空矛盾,以及对时空矛盾的解决路径,即:确定"时间"对"空间"的绝对优势,呈现出一种时空对立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上述思考为其后来提出的实践空间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周易》和道家的思想中为其寻找文化的根源,认为《周易》的宇宙时空观和道家的空间意识是中国艺术时间化的空间观的根据,分析了中国绘画、书法、建筑等的空间意识,阐释了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时间化的空间意识,这也正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象征物。  相似文献   

16.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批判社会与解剖自我的内外因兼及中,建构了时间"辩证性".其意义获致于主体及其思维的变动来透视和看待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过程中绽出和确证主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玄学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在佛玄合流中佛教般若学思潮的兴起,形成了所谓的"六家七宗"。僧肇的"肇论"对"六家七宗"在理论上的偏颇作了批评,他以"非有非无""不真空"的思想,理解般若空观,抓住了般若学的精髓,然而他仍然不能脱离玄学的概念和范畴,从而对玄学"有无""动静"之辩,作了最后的理论总结。并以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静即动推进和发展了魏晋玄学。僧肇在佛玄理论上的建树,是中国哲学辉煌的一页,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时间"的概念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康德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把时间和主体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但是受其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立场的影响,他的时间观具有"直观形式"和"能动性"的二重性。经过胡塞尔、柏格森等人的过渡,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观,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从而使时间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现代西方哲学引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与传统形而上学把时间和"存在"结合起来考察的方式不同,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直面时间本身的生存根基,把时间和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人的资本主义存在方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对资本的批判,实现了时间作为人基本生存方式的本源性回归.从而终结了一切形而上学的时间观,创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新时间观.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追问什么是时间时,对永恒意义上的时间观和流俗时间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二者是一种"无人"的时间观。在对时间的维度进行沉思时,道出了时间的基本现象是将来和本真时间的四维性,即曾在、当前、将来和规定三者相互送达的达到,这种达到意味着时间是归属人的,没有人就没有时间。海德格尔"思"时间的维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