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网络是企业为应付系统性创新、弥补创新资源缺口而通过各种关系纽带与外部机构合作所形成的机制安排。创新网络通过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程度不同、方式不一地促进创新资源在创新网络内的流动,因而被视为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同时也导致了嵌入性悖论。针对创新网络的嵌入性及其导致的嵌入性悖论,评述其不足,并为未来的研究厘清线索。  相似文献   

2.
如何合理解释企业在利用联盟网络中的嵌入性关系进行创新时出现的创新缺乏效益等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三角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沈阳机床集团的访谈资料及公开数据,从“强联结”和“弱联结”两个维度入手对创新的“发现机会”和“获取资源”两个阶段进行了深入剖析,系统地提炼了技术联盟网络中关系嵌入性对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创新参与者是否具有投资能力、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根据这三种能力,可将我国技术创新主体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技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风险投资企业。我国的创新参与者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决定参与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如缺少创新投资、技术竞争力、新产品的生产或营销能力等。联盟的决策形成过程就是集聚这些能力的过程,即创新参与者根据创新目标、行业和企业的特征,评价各类互补创新参与者,竞争匹配创新伙伴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外向型创新是国际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研究构建了外向型创新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 试图揭示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机制. 通过对中国211家BTB高科技企业样本的实证检验, 得出以下结论: ① 外向型创新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②企业网络能力与网络外溢均对外向型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为外向型创新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发展的背景,就制造商—供应商—用户之间的网络关系、同行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产学研合作关系、政企关系、企业创新行动中的社会关系等分别进行了考察,并比较了这些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了我国企业创新网络进化的总体趋向是:在协调机制上,从政府协调走向企业自主协调;在功能上,从开采性创新网络走向探索性创新网络;在地域上,从本土创新网络走向跨国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6.
从网络层面审视影响创新网络有效管理的关键要素,借助调研方法设计以涵盖网络不同参与者的观点,基于对光电和ICT产业创新网络展开调研,实证检验两产业创新网络管理的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异同性.结果显示,两类产业中,影响网络效果的关键因素大都相同,仅存在细微差异.两类产业中,权力分配、信任、协调与和谐对实现网络产出均十分重要;交流效率和研发效率对实现网络效果非常重要,具体关系不同产业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区域一体化以及产业链形式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跨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存在的障碍和政府部门主导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实施路径,提出政府部门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构建中要起到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面梳理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论,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和意义。探讨了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存在着联盟数量少、骨干企业参与联盟建设责任感差、联盟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和联盟整体建设层次较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辽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建议:强化三螺旋结构,优化联盟伙伴关系,加强不同层面技术研发关系,健全成果分享与风险分担机制,协调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关系,优化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关系,确立竞争与合作关系,明确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关系,协调各种联盟模式的关系以及明确联盟的开放性与有限性。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基于宝鸡142家装备制造业的调查问卷统计,就制造商-供应商-用户之间的网络关系、同行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创新行动中的社会关系等分别进行了考察,外部网络联结的密度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宝鸡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发挥相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是特色产业优势;利用产业集群构建企业创新网络,创造企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选择.然而,忽视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泛化等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显得较为突出.在梳理SNM理论核心内容基础上,运用SNM理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生态位的网络关系,并从网络视角阐述了联盟技术生态位态势的愿景、力量和知识机制;最后基于SNM理论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联盟的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通信和有线电视三大热门技术互相渗透 ,相互交融。用有线电视网组建教育科研网不再需要巨额投资。具有带宽、上网速度快、接入方便、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信息资源是网络的灵魂 ,应给予极大的重视。组建各类上网数据库 ,使网上信息能及时更新 ,方便查找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转变着教育教学的观念、方式与手段。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资源建设则是网络教学的基础。掌握各种教育资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构建一个智能的、松耦合性的教育资源平台,是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知识产权保护贯串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过程的始终,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律保证。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概念引入适应度景观及NK模型中,建立以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合作网络为基本要素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发展NK模型,并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产业集群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创新资源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合作网络依产业集群特征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集群创新能力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一国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在当下的世界经济中,后发国能从先发国获得新技术,但它们必须主动融入跨国公 司主导的全球知识创新网络,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吸收“营养”,才能为培育自身的技术创新的后发能力奠定基础。论文在探讨企业技术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以及后发国企业技术能力赶超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培养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后发能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在线社交网络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在线社交网络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网络拓扑结构这一底层机制的角度出发,指出不同类型在线社交网络形成的差异。以北京邮电大学某实验室的社交网络关系为实证研究对象,证实了以研究为目的的科研团体及沟通紧密型网络结构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特征,进一步分析网络结构与传播媒介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信息的传递和利用。本文分析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在数码化时代面临的冲击与机遇,提出图书馆积极创新、应对挑战的一些措施,加强馆际协调,发展图书馆网络;重视数字资源的收集与整合;进行观念创新和服务变革;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相似文献   

18.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方面:1)柔性科研组织能力。即电科院的差异化能力在于具备根据科研发展需求和科研能力建设的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的柔性能力,这种柔性能力通过组织结构柔性化、运作管理柔性化和社会关系网络化予以保证。2)集成式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发展的路径来看,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保护能力等三个方面;从技术领域和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系统工程技术、航电系统工程技术、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和军用电子元器件等四个技术领域的重大工程研制和型号新品上。  相似文献   

19.
智力资本协同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意义重大。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复杂性、依附性、难计量性等特点,可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大类。企业创新网络中的智力资本以知识转移与吸收为主要形式、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为依托、其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的作用更为明显。企业创新网络智力资本协同主要包括企业智力资本内部协同、企业之间的智力资本协同以及知识流动的网络管理三个方面。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网络智力资本的协同机制,可以发现通过积极打造龙头企业、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等手段能有效实现企业创新网络的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