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立以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力计划管理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就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但目前全国各地仍然存在约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因素,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改革问题,全面深化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中 ,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 ,作为竞争优势最重要基础和来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和当前都主要来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 ,在中国既是一种客观需要 ,而且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应当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顺利转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5.
失业和再就业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总的劳动力过剩约2.5-3亿,随着改革的深入,过去有效解决就业的途径,将很难再现。发展经济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需求相对削弱甚至下降。第三产业增长的趋缓及国情的制约,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就业的主要产业。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激烈竞争,加大了城镇再就业的压力。过高的“流动”成本,影响了国企劳动力的正常流动。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转移,必须进行包括劳动工资制、社会保险制、就业制等制度的创新;使职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世界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倾斜,形成以私人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群;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相似文献   

6.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存在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以及受其影响金融体制结构也存在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转型期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从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角度,利率市场化体现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却面临着我国沿习外国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不可能性、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假设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系统观的现实矛盾以及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阶段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等主要困境。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要求从制度保障上改革,创建节约型社会和恢复型社会;从经济体制上改革,创新循环经济的成本投入与收益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软约束与法制硬约束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行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资源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经济型、事业型和环境型三类流过人口,而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资源流过的最基本动因。流过人口在追求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收入过程中,支付了过高的迁移成本。而导致流迁成本(包括就业成本、生存成本、交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是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等。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相关体制和制度以降低劳动者流过成本,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9.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市场发育程度,可以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次市场化阶段、二次市场化阶段和修补完善阶段。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目前经济体制整体上仍处于半市场化状态,政府行为、国有企业、要素市场等方面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处于二次市场化阶段。初次市场化阶段改革成效显著,但由于以渐进式改革为主,传统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仍未解决。推进二次市场化改革,重点在于继续加快国有经济比重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降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简单理论框架,从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替代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高、技能替代成本低造成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导致就业极化。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技能替代成本下降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为应对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冲击,政府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不同的公共就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掌握不易被技术替代的新技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2.
个人收入不平等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而对其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复杂多样。本文选择其代表性的七个观点加以述评,即劳动力成本补偿论、非竞争集团学说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机会差异说、个人选择结果论、能力差别说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财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权利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工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当今和未来数十年的主导产业,必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文章运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主要从中国的动力市场结构、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经济惯性等制度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念的反思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的教育将面临着一场大的变革。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反思。树立全新的教育哲学观、教育功能观、教育产业观、教育资本观、教育市场观和教育人才观;防止教育创新过程中出现新的误区;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 ,竞选作为一种基本的选举方式已经在基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中出现。竞选制度的逐步确立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多元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的参政意识提高都要求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当前我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着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和了解、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不强、人大代表缺乏被监督等问题。竞选制能更好地保证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了解 ,能够提高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 ,能够加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代表进行监督。确立人大代表竞选制是人大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必由之路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渠道多元化 ,收入逐年提高。但在目前 ,分配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 ,居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 ,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 ,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推动的正面原因 ,也有我国目前分配体制不完善、调节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原因。因此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体系 ,深化配套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 ,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 ,防止两极分化 ,是分配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公平是世界近现代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此 ,应采取如下措施给以改进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确实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并对处于社会弱势的地区和人群进行补偿教育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使教育内容与方法适合当地学生的需要 ;三、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策略 ;四、改革和完善学校招生与评价制度 ;五、提高教师素质 ,实行校长与教师合理流动制 ;六、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相似文献   

18.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面临的困境及化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妇女应放弃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结果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有效的实现机制;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机会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市场经济的操作规程,但由于妇女劳动力存在性别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它必然会导致男女就业在结果上的不平等,有违社会公正.只有通过努力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高妇女的劳动素质,开发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积极鼓励妇女自主创业,消除雇主的性别歧视,建立性别成本的社会分摊制度等途径,才能在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男女就业在结果上平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我国个人收入的中外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总量分配结构、地区收入分配结构,显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未危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看,我国居民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生产要素收入将是个人收入的主体,其他要素收入处于次要地位。我国应该长期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确立的基础,也是劳动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法应确认口头劳动合同形式的有效性;应正确处理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关系,把合同解除作为合同终止的情形之一;改革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的条件,对因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导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建立一种以期待利益损失补偿为主,劳动贡献积累、伤病补贴和惩罚性补偿为辅的辞退补偿制度;规定用人单位不愿续订定期劳动合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不稳定就业补偿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