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影响极大,而其词论却相对淹而不彰,有论者以为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形成在先,进而影响了其词论;而有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笔者通过对王渔洋词论专著《花草蒙拾》成书时间和内容论点的考察,参以王渔洋扬州五年的文学活动,发现渔洋词论和诗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推动了王渔洋神韵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从有关资料看,王渔洋与姜埰有过一次交往,并由姜埰给王渔洋的赠诗,引出了清初批评王渔洋“清秀李于麟”的诗学话题;这一话题又与王渔洋后来对姜埰“遗命宣州”的批评有关.王渔洋对姜埰的批评,反映出王渔洋后期对明遗民诗人的日渐疏离.  相似文献   

3.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渔洋山人精华录》是清朝“一代诗宗”王渔洋众多著述中流传最广的一部,清人对此书多有研讨,其中伊应鼎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就是一部有特色的作品。然此书自乾隆年间刊刻以来未能引起学人的足够重视,故而流传不广。文章对伊应鼎生平及刊刻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因由作了初步考订,并概述了伊应鼎诗评的特点,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美的追求与善的追求──汪渔洋、赵执信创作风格比较谈刘中光在同一时期(清初)、同一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迭出三位文学巨擘,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恰应了那句人杰地灵的话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稀闻的佳话。不过,三人的艺术道路相去甚远,蒲氏以短篇文言小...  相似文献   

6.
董其昌的画论和王渔洋的诗论张少康王渔洋的诗论明显地受到董其昌画论的影响,这在王渔洋的《芝集序》一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董其昌的画论可称为南宗画论的活,那么,王渔洋的诗论则可称为南宗诗论。他们在文艺美学思想上是一致的。说南宗画,大家都很熟悉;而南宗...  相似文献   

7.
漫话渔洋山人赵洪恩“渔洋山人”,即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明崇祯七年(1634)生于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王氏代代崇尚读书吟诗,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弟。普祖王之垣明万历中曾任湖广巡抚,祖父王象晋明末官浙江布政使...  相似文献   

8.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张宇声顺治十五年(1658),年仅25岁的王渔洋闯过殿试一关,中了进士,因位居二甲,未能在京师为官,于次年谒选得任扬州推官。顺治十七年(1660)的三月暮春,27岁的工渔洋,一位诗名早播于江南的翩翩佳公子,来到了歌吹沸天的淮左名...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在山东淄博地区的孝妇河畔,出现了在我国文坛、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三位文学大家与诗人:出生于孝妇河下游新城县的王渔洋,出生于孝妇河中游淄川县的蒲松龄,出生于孝妇河畔上游博山县(当时称益都县)的赵执信。王渔洋以清诗坛盟主独领“神韵”派风骚,薄松龄以短篇小说之王雄居“志怪”小说峰巅,赵执信以现实主义诗风与王渔洋分庭抗礼。现在,我们对薄松龄与王渔洋的交往已了解较丰,本文试对薄松龄与赵执信的交往作一初探。 《笼水赵氏世谱》传云:“执信,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康熙戊午亚元,巳未会魁,授翰林院编修。甲子科山西乡试正主考,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工书法,号无想道人,晚号知如老人。著有《饴山诗文集》行世,详载邑乘文苑传。”在赵执信一生中,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上边小传中没有提及,那就是赵执信28岁那年,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因康熙  相似文献   

10.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峨眉山万年寺弥陀龛联曰:“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佛陀之手虽则未能把人心摩得一如平镜,但佛教、特别是禅宗对中国古代士人心态、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却是几无疑议的共识。本文试图弄清这样两个相关的问题:王渔洋近佛言禅的深层必然性;禅宗对王渔洋诗论、尤其是对他的神韵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乾隆年间,正当对王渔洋及其神韵说毁誉不一、争论纷纭的时候,诗人、学者翁方纲来山东任提学使,他对这场争论说了几句引入注意的话。他说:“至于严沧浪之论诗,上接王官遗意,先生(指王渔洋)盖亦偶借拈之,非直以此概千载诗家也”(《渔洋诗髓论》)。这里称渔洋的神韵说是对严沧浪、司空图论诗学说的“偶借拈之”固然不妥,但是他认为神  相似文献   

13.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一王渔洋(1634—1711),是清代初年卓著的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省诸城县,祖上迁居新城县(今桓台县)落户,遂为新城人。祖父象晋,明万历进士,历官浙江布政使。父与敕,字钦文,别字匡庐,象晋季子,清顺治元年拔贡,历官国子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士禄,字子底,号西樵,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士禧,字礼吉,廩贡监生;三兄士祜,字子测,号东亭,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自幼受文化教养,又加上刻苦学习,都善为诗、文,在文学上各有成就。渔洋七、八岁入家塾,祖父象晋年八十余,家居课诸孙读。从叔洞庭先生善草书,喜欢饮酒,有一天醉中飞笔作书,淋漓满纸;象晋也兴发,命诸孙即事作诗对句,说道:“醉爱羲之迹。”渔洋时年十一岁,应声作答:“闲吟白也诗。”祖父见对得好,很是喜欢,赐给他两把画扇。(见《渔洋  相似文献   

15.
王渔洋的诗歌及其神韵说理论一直是诗学界颇有争论的议题。本文打算从魏晋情怀入手,由人及诗,对渔洋本人及其创作、主张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以求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是愤世嫉俗的思想。它主要集中在渔洋的早期,由于时代的关系,这种精神包裹得很紧,要寻其蛛丝马迹并不容易。我们姑且从他自号阮亭谈起。士取号渔洋在顺治十八年,此已见于《自撰年谱》(《入吴集自序》也提及),而何时号阮亭,不见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士自号阮亭要比号渔洋来得早。顺治十四年,在济南大明湖诗人集秋柳诗社,赋有《秋柳四章》,一时和者颇众,他的表兄、至友徐夜…  相似文献   

16.
淄博,地域鲁中,自古受到齐鲁文化的浸润,孝妇河畔,又有赵执信、蒲松龄、王渔洋的流芳。书法篆刻家毕德贵就诞生在这样一片传统文化深厚的热土上。  相似文献   

17.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代表人物,选辑清初诗坛四大家诗辑成《偶论四名家诗》,以辨明诗道。宪乔认为,渔洋诗"清远为尚",神韵为宗,诗学王、韦,能得唐人诗意。肯定其"怨逸伤远"的才情韵致,"典远谐则"的自然本色。同时指出,渔洋诗追求清淡雅洁,有时情景志兴落不到实处。认为渔洋诗长于"明靓轻圆",与杜甫郁勃沉着的风格相反,所以其学韩学杜诸作,虽极为排宕以取古拙,终不能排。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蚕尾老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1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康熙50年,78岁卒。渔洋一生仕宦45年,公余读书、赋诗为文,从不间断,给后人留下了大批著作。所著《带经堂集》中,有诗50卷,文42卷。另有杂著《皇华纪闻》,《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二十余种一百余卷,此外还编辑古人和同代人的诗文近百卷。渔洋是清初的著名诗人,“神韵”说的首倡者,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主持风雅近50年”。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本文不准备对渔洋及其著述作全面的评价,只就关于他和他的《居易录》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9.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代表人物,选辑清初诗坛四大家诗辑成<偶论四名家诗>,以辨明诗道.宪乔认为,渔洋诗"清远为尚",神韵为宗,诗学王、韦,能得唐人诗意.肯定其"怨逸伤远"的才情韵致,"典远谐则"的自然本色.同时指出,渔洋诗追求清淡雅洁,有时情景志兴落不到实处.认为渔洋诗长于"明靓轻圆",与杜甫郁勃沉着的风格相反,所以其学韩学杜诸作,虽极为排宕以取古拙,终不能排奡.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赋得秋柳》一诗,学术界历来以唱和王渔洋《秋柳》四章为主导观点,也一向认为此诗主旨是寄意永历帝。本文对顾炎武同时在济南创作的四首诗作综合分析,认为此诗非唱和渔洋,是受徐夜秋柳诗的影响而作;该诗的主旨乃是凭吊崇祯十二年被清人俘虏的德王朱由枢,并进而表达亡国之悲。此诗的解读有助于对王渔洋《秋柳》四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