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元话本与杂剧的文体共性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宋元时期的小说与戏剧文本( 话本与杂剧) 在文体演变构成中对接受的关注及其接受特点作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研究,认为话本与杂剧文体的生成与审美接受特别是接受对象与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指出中国早期小说与戏剧之间具有“貌似神合”的文体共性。而这种文体特征正是由二者相同的接受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元曲”发展与时代特征如果进一步把它凝缩,从时间上划分可以前期杂剧为代表;从流行区域看,又可以大都杂剧为主体。而前期杂剧实际上是以大都及周边地区的兴盛发达为标志的,所以,大都杂剧体现了“元曲精神” ,……  相似文献   

3.
中澳关系为何由“冷”转“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中澳关系经历了由“冷”到“热”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仅从澳大利亚方面来看,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它融入亚洲的题中之义及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有利于澳大利亚开拓在华商品市场,从而促进其国内经济发展。而陆克文本人也急于证明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他领导的工党并不像反对党所指责的那样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4.
左鹏军 《求是学刊》2003,30(1):90-95
大量的剧本材料表明 ,近代传奇杂剧在服装、道具、烟火、灯光、场幕、布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旋转舞台也开始出现。这些舞台艺术变革与创新是中国戏曲传统的扬弃 ,更是在外国戏剧文化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近代传奇杂剧的舞台艺术转变与其他方面的重要变革共同促进了近代戏曲的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传奇杂剧的式微与消亡。这种深刻的历史转变是古典戏曲向现代戏剧转变的一道津梁 ,对中国传统戏曲格局的终结和现代戏剧格局的建立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杭州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由来已久。杭州旅游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杭州旅游兴于中唐距今一万二千年以前,西湖是一个海湾。秦汉时期,杭州还是一片随潮涨落的沙洲。到隋代,西湖才脱离“泻湖”而成形。很可能由于往来舟楫常在这里停靠,而被舟人呼为“航洲”,于是一音之转而名为杭州。炀帝时大运河凿成,杭州水路四通八达。到了中唐,李泌和白居易相继服官杭州。李泌开六井,解决了饮用淡水的问题。白居易开湖葑,修堤筑闸,使濒湖千顷农田蓄泄及时,并在湖中养禽鱼,植菱藕。白居易写过不少吟诵杭州的诗词,这些诗词的广泛流传,使西湖景和浙江潮誉满海内。至是杭州已具备了经济繁荣、交通便  相似文献   

6.
在古典戏曲研究史上,清初杂剧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相对于整体上颇受冷落的清代杂剧研究而言,与明代中后期杂剧一脉相承的清初杂剧应该算较受关注的一个点,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清中后期杂剧研究所无法相比的,这或许可算是它的“不幸中之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1,28(2):31-36
在世纪之交 ,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不难发现它正在经历并有待完成这样几个转变 :一是在自我反思方式上从“解构”到“建构”的转变 ;二是在自我把握方式上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三是在自我理解方式上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四是在自我定位方式上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王国维“真景物”、“真感情”的阐释历来多有分歧,其实,这是两个包蕴丰富、需要多维解读的概念。所谓“真景物”,是指诗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态直观把握外在景物,经由创造性的艺术传达而写之于诗词中的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性图景;“真感情”则指创作主体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身对宇宙人生真诚、激动的情感反应,并通过独创的诗艺形式表现出的个性化的人类情感。王国维认为,写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诗词文本都可称之为有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两种质素的艺术存在,只是两者之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异的组合形态。“真景物”、“真感情”既可以指一首诗词的整体,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诗行或词句。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元代杂剧作品中几乎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宫娥嫔妃,从达官贵人到落拓书生,从深闺千金到民女娼妇,乃至市井无赖,绿林好汉……可谓五彩纷呈。对于这些形象,评论者早就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且已硕果累累了。不过细阅元剧作品,便会发现,还有一些“人”物形象,研究者们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如果把上面提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对国外及我国港台有关警民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引入和推介;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评价指标和方法已基本确立;对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研究视角多样,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还需要在系统性和应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关注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双秋  李少虹 《社会》2003,(11):16-18
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型国家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福利的推进,城市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 为此,笔者根据接受的民政部科研课题调查的需要,利用假期组织本校民政行政管理专业的近1200人的调查队伍,分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实施“城市社区老人问题调查方案”。其中所涉沿海地区6个省、3个直辖市,中部地区10个省,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调查社区5125个、老人4856人,完成有效样本2246个。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因素检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健 《社科纵横》2004,19(5):172-173
高校稳定既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国际现实因素 ;国际反动势力渗透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长期因素 ;心理教育、法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缺失是影响高校稳定的教育因素 ;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扩大招生与高校后勤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以及高校学生中贫困生人数的增多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国内现实因素 ;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贫困问题是影响高校稳定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5.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龚柏岩 《学术交流》2004,(5):133-135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境是决定词或话语确切含义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具体说包括话语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最基本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具体运用。由于语言自身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具体交际过程中需要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意义。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合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7.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05,32(6):90-94
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女性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女性就业中的非平等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就业弱势不仅大大影响妇女群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而且必将制约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揭示了女性就业弱势状况及原因,并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World War II) occupie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state and of its Armed Forces. That war was the greatest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socialism and the shock forces of international imperialism, as well a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ruel of all the wars our native land has ever experienced. It was an unprecedentedly severe test of all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rces of our country, the grimmest test of the fighting qualities of the Soviet Army and Navy during their entire existence. The awesome events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re retreating more and more into history. But time holds no power over the human heart; the glory of the heroic deeds of the Soviet people and its Armed Forces, the memory of the feats and courage of those who defended the socialist motherland, saved the world from fascist enslavement, and upheld a bright future for mankind lives and will live in human hearts forever.  相似文献   

20.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