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看病贵、看病难”是医疗保险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加剧了这一问题,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发挥有限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健康保障功能成为必要。文章从道德风险、制度缺陷、政府责任和资源配置四个方面,分析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原因。在医疗费用控制策略选择上,依据医疗费用控制内在机理,结合不同类型的医疗费用控制形式,构建了需方费用控制、供方费用控制、供需双方费用控制和系统改革费用控制四种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从参保人和医疗费用产生的源点处进行医疗费用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针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费用控制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控制重点以供方为主,兼顾需方。在针对需方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政策中,存在个人负担沉重、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调节机制不明显、预防保健机制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供方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政策,则存在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办法不完善、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竞争不充分以及针对供方的监督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需方应当完善费用分担机制和加大激励和处罚力度;针对供方,应当形成医疗保险指标管理体系,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供方的谈判机制,探索多元化、复合式的支付方式,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促使供方有序竞争,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果等。  相似文献   

3.
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确保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为了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并控制医疗资源的浪费,需要在兼顾医疗公平与效率的同时对医疗保险费用的供需两端进行管控,这是合理的举措。在供给端,推行医疗保险费用总额预付制虽然争议不断,但被认为是较为可行的方案;而在需求端,实行医保与患者分担付费模式与分级诊疗等则备受争议。而根据患者经济能力的差异实行区别对待与对相同的医疗需求提供相同的基本医疗服务之间存在公平医疗照顾理念的冲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建立自付费用等监测体系有助于检视基本医疗保险自付费用体系的公平性,成为调整保险给付标准的考量因素之一。此外,政府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增加保险人分担费用比例等举措,有助于确保患者获得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4.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因此,居民医保是否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减轻其医疗负担需要着重探讨。以政府向居民医保支付的财政补贴作为切入点,随着国家对居民医保补贴的增加,门特病患者的并发症数量显著减少,居民自付医疗费用和实际自付比例却逐渐增加。这说明在此过程中虽然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医疗负担并未减轻。通过进一步分析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可知,该结果可能与诊疗过程中居民为享受更高水平的医保报销待遇而发生转移住院的行为有关。因此,完善居民医保制度时须着重调节筹资比例,使其与居民自付医疗费用比例下降相适配。  相似文献   

5.
我国医疗费用高涨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突出问题。对我国政府在降低医疗费用上的改革路径和成效进行了分析 ,指出医疗费用高涨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和制度性的缺陷 ,而医疗费用降低的关键则在于供给方 ,我国应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 ,建立鼓励供给方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内在激励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梁琦 《南方论刊》2010,(3):34-35
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的推出顺应了新医改的发展要求,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免费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和可能引致的道德风险,政策甫一实施就遭遇了住院人数和医疗费用激增的问题。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医疗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巨大,参保者不注意维护自身健康等影响。对道德风险的规避,可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如设定费用自付比例,按人头给医院付费,设立转诊制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以往改革的结果与当前改革的实践都不同程度地表明,政府目前采用的控制基本医疗费用的机制是一种高投入高收益的改革方案,这一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改革成本过高,基本医疗服务费用未得到有效控制,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也未能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并没有充分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医疗改革启动的真正主因和动力在于降低费用、控制成本。因此,发挥主导作用,在多价值导向、多因素分析和均衡多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构建兼顾不同主体利益的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多重均衡性目标与运行机制,是政府有效降低、合理控制基本医疗成本和费用的优先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管理式医疗”机制在全球医疗保障领域独树一帜.“管理式医疗”的实质,在于医保机构从游离于医患关系之外的被动赔付者转变为介入医患关系的“第三方”,通过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预付费制度、医疗服务管理、健康管理等契约安排或管理手段,克服医患关系中的市场失灵,解决医疗费用和质量问题.要破解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局,从根本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我国需要在明确医保部门、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分工定位,加强人才、软件、硬件三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管理式医疗”的先进经验,完善医疗保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医疗费用上升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的医疗费用控制模式各具鲜明特点。面对新农合实施以来的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不合理上涨问题,新农合定点医院作为医疗费用的主要产生环节,理应扛起医疗费用控制的核心担子。在对比分析国外医疗费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发现新农合的制度机理有西方医疗保险和国家办医、管医的共因,尤其是在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服务机构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首当其冲。因此提出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分层次确立新农合支、补机制;建立新农合定点医院合同制规范体系;引进国际移动医疗实践;构建福利性质的基层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形成定点医院内外双重治理格局;以全面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其利民惠民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在政策设计中存在着参保范围小、缴费主体不合理、门诊费用补贴缺失、大额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最高限额、不能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间的转移和衔接等五大问题。为此,应重新界定农民工的含义,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实行分层分类;缴费主体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为农民工建立门诊补贴;设置农民工大额医疗保险的封顶线;农民工大病医疗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的转移和衔接模式,可采用参保时间折算方式、折算参保时间,并补缴差额以及视同参保年限补缴保费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检查手段的更新,新型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的频率很高,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个人自负部分必然会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购买补充性的商业医疗保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医疗损害与医疗意外在导致人身损害发生的责任归属上存在不同,因此,医疗损害社会化分担应当适用不同途径。对于医疗过失导致的医疗损害,通过医疗责任保险分担风险;对于不可归责于医方的医疗意外,通过医疗保险分担风险,这也是国家承担对国民提供社会安全保险的义务与责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基础医学教学运用MCAI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础医学教学调查,认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存在着课件质量不高、运用不恰当的问题。MCAI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大革新,要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医保制度依据城乡和就业状况分设,由多部门各自为政,造成医疗保险政策不公,制度缺乏效率,同时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居民就医选择权利的实现。加快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项并行的基本医保制度,有序迈向全民公平医保,应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妥善解决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拉近城乡距离,最终实现基本医保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2018年、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对年龄在80岁以下、自评健康较低、西部地区、子女数目在两个及以下、无配偶、收入较低的群体影响尤为显著。文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改变变量的方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基于该文研究结果,建议政府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和动态性调整,加大对弱势群体、西部地区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医疗建设,深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全面提升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医疗费报销业务流程,对重要事项建立了REA模型实体矩阵,进而建立了医疗费报销业务REA模型。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医疗保险业务透明度,完善医疗保险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等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体力活动具有独立的降压作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可避免药物性副作用,降低费用和增进机体健康水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ers often explore health (care) beliefs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yet, few consider the role of context in shaping both beliefs and the behaviors that are informed by them. As a sociopolitical construct, ethnoraciality provides a concerning source of bias in studies of health (care) beliefs because it inhabits both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orms.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the ethnoracial contex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here sexual minorities live i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health (care) belief – sources of trustworthy health information – and considers how ethnoracial group membership status differentiates these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drawing on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models. Using data from the 2010 Social Justice Sexuality Project,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sexual minorities who live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atinos and Whites are less likely to rely exclusively on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r trustworthy health information than those who live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lacks. Moreover, exclusive reliance on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r health information among Black and Latino sexual minorities is stronger in co-ethnic communities (predominately Black and Latin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also documents status and contextual differentials and status-context contingencies of reliance on the Internet, social networks, and multiple agents (“triangulation”) as sources of health information. Findings suggest that place-based co-ethnic networks may facilitate disease prevention among Black and Latino sexual minorities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ick role gatekeepers and breaking down the silos of the medical complex. The study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the value of a place-based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health disparities among sexual minorities vis-à-vis the health car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陈珍 《兰州学刊》2010,(12):208-211
甘肃省于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本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大病统筹,保障适度;规范运行,不断完善的原则。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已经提前实现新农合在全省的覆盖,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甘肃"新农合"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的总结与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期望新农合能够在甘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旭红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36-145,160
在浙江省,无论城乡,老年人的消费状况均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老年人的月消费总支出低于男性;“饮食/食品”和“居住(房屋水电)”等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比例往往高于男性;医疗月均费用少于男性,而医疗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却高于男性;有人情往来的比例比男性略高,而支出均值却比男性低;对子女经济支持的均值低于男性、承受力弱于男性;低消费人群的比例显著大于男性,而中、高消费人群的比例却明显低于男性;对月最低生活费的评价均值低于男性;持较低评价值的比例多于男性,持较高评价值的比例少于男性;在经济上更感到拮据和困难等等.这些情况均表明:浙江省女性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显著低于男性老年人.同时,由恩格尔系数反映出,女性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不如男性老年人.这就再次说明了:改善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应该“成为政策行动的一个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