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宋末元初的诗论家方回在《孙后近诗跋》中说:“近世之诗,莫盛于庆历、元祐。”而比较起来,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庆历诗坛,其诗歌创作兴盛的局面和所达到的成就,远不如以苏轼、黄庭坚为首的元祜诗坛。那么,元祜诗坛何以兴盛呢?本文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宋诗研究的同行。元祜之前的宋诗发展,我们认为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真宗景德、咸平之际,西昆体为代表,二是仁宗庆历前后,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三是仁宗嘉祜前后,王安石为代表。描述这三个时期的宋诗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诗如何从五代芜杂萎靡的诗风中振起,又如何逐渐摆脱唐诗而形成宋诗的个性,这些,都为元祜诗坛的兴盛准备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元明以下,论及宋诗者,往往称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很少有推崇梅尧臣的。可是在北宋当时的诗坛上,梅尧臣却是一位声名显达的人物。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及南宋陆游、刘克庄等人都对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推崇备至,十分钦慕。在所有对梅尧臣及其诗的品评议论中,欧阳修的意见尤其具  相似文献   

3.
<正> 梅尧臣(字圣俞)是宋代杰出的诗人。在青年时期,他与欧阳修,尹洙、苏舜钦等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并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宋诗开拓了新的道路,使之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新面目。对于自南宋至清末的诗坛,他的诗曾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最早全面评价梅尧臣的是欧阳修。他的《书梅圣俞稿后》称赞尧臣青年时期的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十余年后,他又写了《水谷夜行寄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5.
论梅尧臣的诗风艾思同宋诗在北宋中期始显出独具的面目,而为肇端者当推梅尧臣。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以梅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对这样一位影响后世的重要作家,众多文学史著作都认为其诗风是“平淡”。朱东润先生在其《梅尧臣集编年校注》里则持否定意见,而同...  相似文献   

6.
论元祐体     
有人说东坡诗最足以代表宋诗风貌,也有人说山谷诗最足以代表宋诗特色。在我看来苏黄二体都不足以单独代表宋诗,只有包括“苏、黄、陈诸公”的“元祐体”才能代表宋诗的复杂风貌。“元祐体”的概念最早是严羽提出的。他的《沧浪诗话·诗体》从各个角度概括了历代的各种诗体,关于宋代,他说:“以时而论,则有……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以人而论,则有……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他还从别的角度举到“西昆体”。对严羽所说的宋诗诸体,文学史家袭用其概念,皆  相似文献   

7.
在梅尧臣的友人中,时间最长、交往最深,首推欧阳修。从梅尧臣三十岁那年在洛阳初逢欧阳修,到梅尧臣五十九岁辞世,凡二十九年,两人的友谊从未间断并不断地加深。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梅、欧二人的关系略加整理,或许是有益的尝试。一、洛阳的交往梅尧臣以河南县主簿的身份初到洛阳,是在天圣九年(1031)。尧臣  相似文献   

8.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早年受西昆体诗派的影响,后突破西昆窠臼,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写了不少关注国计民生、抨击社会时政的好诗,后被陆游誉为"名家",更被刘克庄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互为诗友,梅尧臣诗歌创作风格特点得到了欧阳修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欧阳修分析了梅尧臣诗歌风格早、中、晚三期的特点及其变化;其晚年《六一诗话》对梅诗"闲远古淡"的概括比较符合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宋初杰出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以"平淡"著称,他自己也曾提出"平淡"的主张,并以这一艺术追求进行创作,写出了大量的风格平淡的现实主义诗作,为扭转宋初浮靡诗风做出了贡献,也是欧阳修"宋诗革新"运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1.
欧诗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的诗文革新是宋代诗文显示出独特面貌的契机。散文方面,取得了古文运动的最后胜利。诗歌方面,塑造了宋诗的新貌。这场革新,在散文领域,欧阳修、苏轼的领袖地位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在诗坛上谁是盟主呢?自宋代的陆游、刘克庄以来都推梅尧臣。而欧阳修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究竟如何?本文打算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宋人对柳宗元诗歌的认识和评述 ,随着宋诗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宋诗文革新作家欧阳修、梅尧臣充分肯定了柳诗刻画山水、摅写忧愤的特点 ,苏轼则对柳诗“简古”、“淡泊”的艺术特征 ,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精辟的论述。北宋后期以后的诗坛上 ,“江西诗派”盛行 ,他们一方面坚持柳诗学陶、质朴简至的看法 ,另一方面则从字法、句法、章法等形式技巧上探讨柳诗。南宋后期 ,严羽、刘克庄也对柳诗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要旨是从艺术特征以及柳宗元其人其诗的关系上进行论述。总之 ,宋人对柳诗的评述大体上揭示了柳宗元诗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论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今安徽)。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四川中江)实生于开封。梅、苏是北宋中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在北宋诗坛上均享有很高声誉,以苏梅并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他们的好友,常以诗唱和,欧称梅为“诗老”,赞扬他“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对苏舜钦则称其“名重天下”,“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南宋的刘克庄则称梅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而陆游《书宛陵集》后则评梅为唐代李白,杜甫后的第一位作家,有“突过元和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士大夫参禅学佛活动全面展开的历史时期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就与禅宗发生了密切关系 ,但是究其实 ,他的精神支柱还是儒家思想 ,禅宗的影响则主要在艺术方面。梅尧臣与禅宗的这种关系揭示了宋代文人的普遍心态 ,成为儒、释、道合流的宋明理学的前兆  相似文献   

15.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论黄庭坚诗     
元丰、元祐之际,山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大家,是宋诗的极盛时期.而山谷一派尤能代表宋诗的特点,影响十分深远。《后山诗话》云:“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又称黄诗的缺点是“过于出奇”。把山谷诗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奇”字。但“奇”是表现在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所以“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历来宋诗研究者多认为欧阳修、梅尧臣始矫昆体、开创宋调。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具体地说诗从晚唐五代的低谷中挣脱出来,独树一帜,经历了一个由模拟到求变再到自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地表现为从西昆体到欧、梅之间的转变。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有重要影响的后期昆体作家晏殊为例,从精神气质、诗歌题材、风格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他在昆体与欧、梅之间的承上启下的变化和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中期诗坛上,石延年同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一起努力求新求变。他的诗具有意气标举、雄奇豪纵的鲜明艺术风格,在多种题材和体裁上都有足以传世的佳篇警句,对于欧、苏、梅、王(安石)、黄(庭坚)乃至宋词的创作都有影响,他无愧于北宋诗文革新的前驱者和“诗豪”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