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灵运和谢胱文学成就都在山水诗上,但是成就各不相同.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描写山水老林;而谢胱则主要描写都邑宫殿或寻常庭园.谢灵运采用先景物描写结尾阐发玄理;而谢胱则达到了情景交融.谢灵运山水诗有“贵巧似”的特征;而谢胱的山水诗却流畅而无挂碍.  相似文献   

2.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初三年出守永嘉后 ,谢灵运开始潜心于佛理的探讨 ,这一时期也是他大力创作山水诗之始 ,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本文从两方面来探讨康乐山水诗的佛学意蕴 :(一 )其山水诗体现了触物起累、以理伏累、顿悟灭累而证得理体的修禅过程 ;(二 )以山水形象作为载体而表现所悟之理的方式深受玄学化佛教自然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描写山水行旅为题材的山水纪行诗,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到唐代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唐以前的山水纪行诗,经历了由客观景物状貌的精工描绘到融情于景的发展过程。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虽以描写景物的清新、幽美使“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黯然失色,却难免于贵族士大夫流连风景、模山范水之短;继大谢之后,以写山水诗而著名的谢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代山水诗在唐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一大批山水诗人外,其他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写过部分山水诗。唐代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田园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与唐代某些文人避免政治,隐居山林及当时各种社会矛盾何关,另一方面,与唐代禅宗的盛行也有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仅就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形成繁荣局面,其内容主要是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其主要代表。陶诗长于田园风光,沈德潜认为陶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  相似文献   

6.
国际国内学界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佛教关系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这些探讨大都重视的是谢客山水作品中佛教思想内容的表现,而对影响的具体途径,如意象选择、意境建构等则语焉不详,表现出宏观把握多于微观分析的趋向。本文为微观研究方面的尝试。文章认为,观想念佛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而作为有着虔诚的净土信仰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其在山水文学的创作中,对相关山水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构建,皆受到了净土观想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芳红 《河北学刊》2008,28(3):116-119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时人评及谢灵运山水诗往往以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为憾,似已成为公论。本文旨在挖掘谢灵运山水诗之丰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在与同时期文坛山水诗创作的比照中,论证谢灵运山水诗之玄理与山水之景在诗人生命情感的统摄中交融统一,而非牵强累赘之物。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新局面,对后代文人山水诗有着重大的影响。历时1 60年后,南朝陈代重要文人江总在宫体诗盛行之时仍学"康乐之体"书写了大量的自然山水之作。随着诗学在南朝的发展,江总自然山水之"康乐体"对谢灵运有着鲜明的继承,但更有超越。江总将目光从宫廷转向山水、佛寺、庭院等自然风光,注重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刻画清新小巧的景致,在幽静、清冷的意境中以释对山水,蕴含淡雅、清幽的悲思。远离尘扰,在自然山水中抒发情思与人生感悟,而诗尾往往回归佛理,使六朝诗学实现了从"以玄对山水"到"以释对山水"的转变,为唐代实现"以禅对山水"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刘宋儒学的熏染、济世精神的传承、谢氏一门的济世情怀影响了谢灵运济世思想的形成。谢灵运济世经历包括济世宏愿、撰写《撰征赋》、永嘉修政、上《劝伐河北书》等。在其辅佐刘毅、改依刘裕、被贬永嘉、出任秘书监、出守临川的仕宦生涯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他的山水诗中蕴含“济世情怀”、仕隐的矛盾和“济世”之隐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借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经验,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选景取材山水化、艺术旨趣以再现自然之美为主、文化精神也更多山水诗“清高玄远”的意味。王孟田园诗的突破与他们的隐居环境、审美意识和生活理想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钟翠红 《兰州学刊》2009,(12):192-195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士族地主经济及政治权力的扩张,南方庄园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之相伴的庄园文学也应运而生。庄园文学主要表现为描写庄园的山水诗与山水赋,庄园文学形式上描写庄园山水,实质上吐露的却是士人对士族文化生活的认可与审美,表达了士族的闲适生活及由此而衍生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2.
贾玲  李晓婉 《天府新论》2008,(3):144-147
山水诗产生以来,抒情主体的观物心态,经历了把山水客体化(晋宋)--情感化(盛唐)--人格化(宋代)三个阶段,抒情范式也相应地表现为排偶手法--拟物主义--拟人主义.从谢灵运、王维、杨万里三位诗人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山水诗中主体的观物心态是导致抒情范式嬗变的重要原因.从中窥探出山水诗创作的独特意义以及其发展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郑珍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宋诗运动前驱郑珍之山水诗,以描写黔、湘山水景物、“凿破南荒千古閟”,于近代诗坛独树一帜。其人生前期以纯山水诗居多,后期则与君国忧及战乱紧密相连,但与政治改革无涉。其山水诗风格以平易自然为主,又不拘一格,至于人评其诗“生涩奥衍”,只是其风格之一而已,不可以偏概全。郑珍山水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多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谢灵运以擅长刻画山水自然景物饮誉南朝晋宋诗坛。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且足以垂范后世的写景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过始宁墅》),……无一不是写得绘声绘色,形象鲜明,从不同侧面生动逼真地再现出大自然的旖旎秀美,给人以感官的审美愉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文学史家们普遍认为谢灵运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作,比如清代的王士祯就说:“迨元嘉间,谢灵运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闷,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见《带经堂诗话》)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者 ,都是自然的最早讴歌者。他们也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但由于各自出身与经历的不同 ,他们对玄学精神采取了不同的把握方式 ,表现于诗歌作品 ,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达到不同的境界。陶渊明一生酷爱山水 (还有酒 ) ,但他却未能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一篇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的 ,这正是因为自然山水对他而言并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是生存环境 ,即“田园”;谢灵运能够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是因为自然山水在他眼中是审美客体 ,是描摹刻画的对象。“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根本上不是对象不同 ,而是态度不同 ,是进入对象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鲍照,在文学上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的文学成就.除了对大言诗创作的方式、风格的发扬光大外,便是对山水之作的独特贡献了。鲍照的山水之作,明显地留有谢灵运山水诗风格的痕迹。这种痕迹大而言之表现为对谢客诗歌意境的继承、修辞造句的刻削险厂上;小而言之则表现为鲍照的部分山水诗跟谢客之作一样,有着说理的成分。追求或奇峭或幽深的意境本是谢客山水诗之所擅,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成熟的标志。鲍照之作,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意境的营造手法上,又有自己的新创。如他的《从座中郎游园山石室》诗云:荒造趣山…  相似文献   

17.
中唐时代,整个社会日渐沉浸于歌舞升平、宴游崇侈的享乐之中,韩愈的山水诗,受到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在个人怀才不遇而又急于用世的心态影响下,日渐背离了以恬淡隐逸、高蹈出世为主流的山水诗的传统,在内容上强调经世致用,在创作手法上追求以丑为美、赋法人诗、色泽浓郁和铺张刻镂,终成为对传统山水诗的一大变革,成为山水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精雕细琢 穷形尽相──论谢灵运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在文学史上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后人对他的为人和作品的评价众说纷经,甚至遇然不同。但不论褒贬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谢灵运是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谢客是一位由慷慨任气、沉郁悲凉的魏晋诗歌向清丽纤秀、精工雕琢的南朝诗歌过渡的一位关键性诗人;二,谢客山水之作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山水诗歌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其历史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许多人不喜欢谢灵运的山水诗。清人潘德舆评谢灵运作品说:“六朝两名士,一陆机,一谢灵运。其诗皆吾所不喜——盖真性为词气所没,不待观其人而知其…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的浙江山水诗体现了他一贯的"清"的审美追求,这表现在山水意象的选取、描写手法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技巧等方面。同时,也印证了他思想情感的多种境况:有时寄情于山水之趣,有时感怀于自己的身世,有时又多将隐逸思想、禅趣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玄言诗在中古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个诗类,它是玄学时代诗人们援玄理入诗,各传统诗类被逐步玄学化的结果,具有反缘情、抑比兴和尚自然三大诗学特点。玄言诗创作最初的冲动来自时代危局之下诗人们欲以理思消释、放逐情感的要求,遇"物"不再生情,而转向"理"的体悟。悟理渐次胜过缘情,景与情的架构为景与理的架构所取代,赋体化和玄学论辩成为玄言诗常用的结撰手法,比兴模式遭冷落。"玄对山水"的态度使自然获得了独立之品格,佛教观法的渗入也进一步引导景与理的架构获得直观之品格。赏爱自然的传统于是开启,描写技巧随之大获进步,为田园、山水诗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在中古诗歌从缘情到山水、田园的发展过程中,玄言诗成为诗体革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