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探讨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进一步批判封建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无疑是很有稗益的。一陈独秀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批判,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陈独秀的批判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的伦理文化,推翻了被历代反动势力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而结束了它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 毛泽东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列主义理论的照耀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在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变革思想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近代变革的基本结束和被超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考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的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对认识、把握毛泽东力法论及其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界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初接受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奇怪的是,与此前任何一次激进思想的"西学东渐"不同,社会批判理论进入中国是静悄悄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让自己的激进主义思维定势发挥作用,他们乐意接受社会批判理论.但拒绝将其变为可以付诸实践的社会改造的工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思索中国社会演进问题的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渐进、温和式的改良"作为社会演进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第二,从自由主义角度接受西学的中国知识群体在中国学术界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他们构筑起一道思想的防线,阻止激进主义式思维定势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践效用问题上发作.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及文化批判的思想在中国的效应就被严格限制在学术界,作为一种批判社会和进行文化批判的学术话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活动提供学术后援,基本上没有找到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通道,无法将自己生涩的批判语言化约为一般民众对自己生活状态进行省察时所使用的日常反思语言.因此,它在中国至多掀起的是书卷中的风暴,成为知识分子愤世嫉俗性格的话语实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与开民智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文化改革潮流,是改造中国近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虽然这一潮流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应忽视的,是应给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叙事方式合法性批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本质在先"与"还原论"的叙事方式批判;二是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叙事方式批判,主要是对"是"与"应当".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与"异质"两个问题;三是回答为何"马克思哲学"至今没有能够取代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意识形态系统有效性与批判性学术叙事方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应当定位于批判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的原因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政府主义形成政治思潮肇始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从20世纪初一些中国人最先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开始,到五四运动形成传播热潮,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其他任何社会思潮所不能攀比.从近代中国演进的轨迹审视,无政府主义传播之迅速、影响之广泛、渗透之有力,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盲然情感躁动,毋宁说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需求之满足.因此,在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更迭嬗变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为何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原因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批判的视角决定批判的态度与批判的内容.从事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鲁迅与从事中国小说史研究的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揭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两样的,前者以否定性为主,后者则以肯定性为主.两个不同的鲁迅其实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批判的视角不同于研究的视角.不顾批判的视角而只专注于批判的内容,则易犯"瞎子摸象"一类的低级错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点是传统文化中的非文本性思想,这是理解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 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近代价值观的确立是伦理思想的近代起点。这一价值观是由改良派最初确立的,因此,我们把改良派的伦理思想视为近代伦理思想史的真正开端。从改良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理解表现为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由与平等是近代所确立的伦理原则。近代思想家们以此来批判传统的伦理专制主义。在其批判传统与理想创设结合的二重性的思想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性格。中国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独立思想发端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围绕这部手稿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一般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政治经济学转向的逻辑,而没有抓住马克思批判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之所以关注黑格尔的法哲学,除了受《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也与人的解放问题相关。后者构成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的关切。基于整体的思路,黑格尔将伦理国家作为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方案;马克思却通过内在的批判发现黑格尔的论证无法完成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因此,马克思不再将政治国家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在方法论上放弃了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方法,逐渐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