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时,把第Ⅱ部类分成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两个分部类,并分析了两个分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各分部类内部以及两个分部类之间如何实现的条件。与此相适应,对2000Ⅱc和2000Ⅰ(v m)也作了相应的分割,指出:在2000Ⅱc中“有1600用来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有400用来交换奢侈品的生产资料。”①在2000Ⅰ(v m)中,“(800v 800m)Ⅰ作为a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1600;(200v 200m)Ⅰ作为b的奢侈品的生产资料=400。”②但马克思没有进一步具体分析分割后的Ⅰ(v m)和Ⅱc如何实现,因为这和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一样的。马克思在分析Ⅱa400m的1/4和Ⅱb100v的实现条件时指出:“(这同样适用于第Ⅰ部类劳动力的出卖;因为和Ⅰ(v m)交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在第Ⅱ部类分割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a分部类和生产奢侈品b分部类以后,第Ⅰ部类与这两个分部类之间年产品的交换问题,至今未见理论界有人作过完满的解说。历来大多数。《资本论》的学习辅导、参考书,以及宋涛同志主编、最近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用图式(一)来解说的。粗略一看,这个图式似乎在原则上符合马克思的平衡公式Ⅰ(v m)=Ⅱc,然而仔细对照马克思所述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其中的缺陷。首先,马克思是从第Ⅰ、第Ⅱ部类两方面分别来阐述各自的分割。他从第Ⅰ部类开始分析,指出:“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要和2000(v m)交换的,2000Ⅱc,其中有1600用来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有400用来交换奢侈品的生产资料。”紧接着又从第Ⅰ  相似文献   

3.
张薰华、洪远朋两位同志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Ⅳ.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一节的注释中认为,工人阶级也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马克思的假定。(张薰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二册,第140页)这种解释,我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二十章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及实现问题、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及实现问题之后,在第Ⅵ节《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中进而分析了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及实现问题。马克思对这一节所费的笔墨不多,学者们也多不予重视,其实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这些问题是:(1)第1部类内部的交换是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之间的交换?如果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如何获得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2)第1部类为本部类再生产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到消费结构问题。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第Ⅱ部类划分为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两大分部类;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还把消费品划分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马恩全集》第26卷第1册第160页),恩格斯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马恩选集》第1卷第349页)这里虽然指的是消费资料的划分,但也可看作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开始时采用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为第Ⅱ部类的顺序反映了批驳“斯密教条”这个思想史上的原因,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后来在《资本论》第二卷第Ⅷ稿又采用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Ⅰ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为第Ⅱ部的顺序,却是更为合理的.这种顺序表明,只有提倡勤俭节约,控制消费资料生产的超前发展,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生产,才能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费资料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论十大关系》和其他有关文章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关于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上由于分工而出现的形形色色产品的生产部门,按其生产品的主要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这两大部类要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除了本部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消费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并且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结构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原理,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的,但对于揭示消费在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增长模型阐述了商品经济中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均衡增长关系,通过借鉴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均衡增长模型而构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部类分析模型,可更加深化对实体经济商品流通过程以及虚拟经济货币流动机制的认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四化”建设中,要不要坚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搞“四化”建设必须坚持生产资科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对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的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两大部类之间产品交换的平衡关系;二是两大部类产品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图式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社会生产按照一定速度增长的基础和出发点,而恰当地确定两大部类产品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又是实现两大部类之间平衡、协调的必要条件,如果两大部产品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确定的不恰当,那必然会使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不仅要认真研究两大部类产品交换的平衡条件,而且要认真研究两大部类产品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有些经济学的教材和文章,在讲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时,只强调Ⅰ(v+m)>Ⅱc一个公式。这个问题,有重新认识和探讨的必要。一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论述,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包括两个公式,一个是Ⅰ(v+m)>Ⅱc,再一个是Ⅰ(v+m/x)<Ⅱ(c+m)。当然,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c,即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或许《资本论》第二、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手稿的缘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之前,抽象土地(第二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工业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以及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中,抽象资本(第一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农产品(矿产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后,没有按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所必要的综合.马克思在其具有手稿性质的著作中出现的理论表述上的某些不周全,被人们极度地放大了.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再次讨论,涉及到两个内容:一是马克思是否作过两种含义的划分;二是两种含义的关系及其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对此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两层含义有的文章认为,马克思“没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划分,《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论述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两种划分。”我认为,我们现在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应该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一卷第8页)对于马克思在这段话里提到的“生产方式”确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它直接涉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从而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因此,我认为应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马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不朽著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资本论》的问世,象一把利剑刺向资产阶级的心脏,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资本论》的光辉思想,一代又一代地哺育着革命人民,激励他们为推翻黑暗的旧世界,创造光明的新社会而斗争。恩格斯赞颂《资本论》时说:“自地球上有了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上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存在着第一部类生产和第二部类生产的关系问题。两大部类的关系集中地反映在两大部类的价值补偿和实物形式的补偿问题上,也就是两大部类可以交换的部分,即Ⅰ(V m)和ⅡC的关系上。正因为如此,列宁强调说:“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 m和ⅡC的关系吗?”斯大林也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  相似文献   

1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刊登的程恩富、李存荣两同志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归属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第21章、第22章中的有关论述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实质上属于资本家所有的结论。我感到这个结论违背马克思的原意。在《资本论》中,有关雇佣工人劳动力所有权的论述是大量的,它们都明确地肯定了雇佣工人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的看法。如“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工人作为劳动力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时,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资本论》第1卷第190、370页)“G——A,从资本家方面看,是购买劳动力,从工人即劳动力的所有者方面看,是出卖劳动力。”“工人作为他个人的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资名义下得到一部分产品。”(《资本论》第3卷第928页)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这些论述一般都是在分析劳动力的买卖时进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品的买卖必然涉及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关于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的论析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不能成立。现从几个方面谈谈不同看法。一、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是否适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一般? 否定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分析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时,所论及的由第Ⅰ部类积累决定第Ⅱ部类积累,其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它“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为什么不能从第Ⅱ部类开始”。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论述也适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一般,这是由第Ⅰ部类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