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独者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新兴不久的隐性弱势群体,如何去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将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的相关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运用于以失独者为对象的个案工作中,试图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失独个体摆脱困境。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在界定失独者对象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经济和社会资源问题,接着阐述危机介入和个案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失独者特点去探讨具体介入步骤和技巧,最后反思二者运用于失独者个案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文末小结。  相似文献   

2.
当代政治发展中利益群体的双重效应及其制度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制转轨时期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组合 ,利益群体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 ,其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参与促进了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进程和实现程度 ;另一方面 ,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正常现象和行为也有可能诱发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造成社会对国家政权合法性认同的流失 ,阻碍政治的一体化进程 ,成为政治发展的障碍。因此 ,在政治发展中应积极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利益群体的整合协调机制和利益制衡原则 ,并辅之以行政和道德的手段 ,以促进利益群体在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临邑被列为“全国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工作示范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临邑县作为山东省农村社会救济工作试点县之一,工作上因地制宜,以保障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为目标,全面整合农村救济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四项制度”为基本框架,以社会互助为辅助,以“两证、一卡”、“两个统一”管理运作  相似文献   

4.
陈彧 《社会工作》2008,(2):24-26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如吸毒等,暴露在人们身边,而越轨者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一直被人们歧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助人工作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开始关注越轨者,对其进行辅助工作。关于越轨行为产生的标签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袁方教授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创会会长。他有深邃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面对困难群体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是社会工作的宏观视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制度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是切实达致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手段。他认为社会工作应该走专业之路,社会工作教育要与实际部门密切结合。他的思想在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中发挥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益共享的政治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析利益共享,其内涵如下:社会共同利益的创造者是利益共享的主体,利益共享主体往往以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共同利益是利益共事的客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不能作为社会公众的共享对象;市场、政府和社会是利益共享的实施者,其中政府是主要实施者,制度和政策是其主要的实施手段;公正是利益共享的核心价值,公正地享有利益并不等于平均享有,而是建立在合理差异基础上的享有;协商是利益共享的实现方式,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民主是利益共享的制度保障,民主制度使各个社会利益主体获得了平等参与利益博弈的权利和手段,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上方面的综合作用是实现利益共享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Transition psychology: the membership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实验室。为了描述、理解和解释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逻辑,应该呼唤直面社会转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或转型心理学的研究,以超越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其可能的核心构念是多元群体(成员)资格。  相似文献   

8.
以SS事件为例,从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积极参与者的社会特征及其力量的展示过程中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当前,中国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的积极参与者具有社会边缘人特征.社会边缘人的力量展示过程如下:以社会性纽带为组织后盾;通过有效动员向民众借力;寻求政治机会,使地方政府居于强者弱势地位;引领聚集者挑战地方政府权威.社会边缘人是中国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的积极参与者;其参与行动可解释为以工具性为主,情感性为辅;其动员能力强,组织化程度低,但其惊人的力量难以持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72名河南省脱农离村者和338名农村及城市居民的调查,了解到河南省脱农离村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仍然留在农村者,但是尚未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与已经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阶层、收入水平和学历对脱农离村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其中,学历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学历教育的改革优化、社区和单位提供支持等办法,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为脱农离村群体提供实现上升流动的机遇,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7):97-101
失独者群体是我国特殊时期——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时期的产物,其人数规模比较庞大,生存困境十分显著。近年来这一群体发生集体维权事件,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切。分析、理解失独者上访行为背后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将会帮助我们避免矛盾加剧,化解其内心冲突,更好地为这一人群提供社会与心理服务,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陈锋 《社会》2015,35(3):95-120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资源的不断输入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资源输入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却无法有效承接,并遭遇官民不合作的困境。基层组织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消极作为与难以作为,以及富人和灰黑势力主政后的摆平式“积极”治理。两种治理形态皆导致国家公共资源的耗损,基层组织的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下降。在资源不断输送的利益链条中,权力寻租者、地方富人与灰黑社会势力、谋利型的机会主义农民等几个行动主体相赖相生,形成分利秩序,普通民众被排除在外,乡村治理出现内卷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家在压力型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产生的张力,并在推动乡村社会从整体性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中产生的结果。这一转向试图建立新的公共规则,却使得乡村治权弱化,缺乏公共规则实践的强制力保证,造成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与责任的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乡村治理陷入新困境。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北京市的离婚总量持续上升,粗离婚率和离结率在全国均居于中等偏上的位次,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离婚的比重逐年提高.基于2004-2011年北京市登记离婚数据的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离婚年龄、平均婚后年数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均有较大推迟;离婚者的年龄结构近年也出现较大变化,30岁以下年轻人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离婚率以及在离婚总量中所占比重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婚后年数在3年以内和21年以上的离婚夫妇的数量和比重也呈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竞相书写的对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北京更多的是作家追忆安详古朴生活的寄托。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寓意,成为能够为民做主的精神依靠。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生存压力使北京成为很多人一厢情愿的梦幻对象。  相似文献   

14.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15.
李喜霞 《唐都学刊》2010,26(6):104-107
通过对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表现形态为:经济收入低,生活形态简单;他们已经呈现出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地点,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评价相对较高;同时他们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表现在民族类别多,来源地区域分散,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居住和交往习惯,他们以生活和工作为核心交往对象,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向。他们对西安市经济情况较为熟悉,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和权益维护的必要性,他们希望能够在西安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3,36(2-3):35-54
ABSTRACT

The need to conduct social group work with heterogeneous members is a reality. Yet the social work literature does not offer much guidance in how to work with diverse groups of peopl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a method of social group work that utilizes tangible and palpable subject matter as a therapeutic vehicle to create strong group cohesion with heterogeneous group members. It aims to explain how and why using non-personal subjects as the heart of the group helps people connect to themselves, to the world and to each other in a personal way. The examples given are from two group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eir compositions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One is a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at a Continuing Day Treatment Program for severely and persistently mentally ill elderly and the other is a group with adolescent and pre-adolescent females in a community center. Four benefits of using this method of social group work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临终关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The families of homeless young people are most often portrayed as a precipitating factor in their homelessnes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particularly those taking a longitudinal approach,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enabling role of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housing trajectories of homeless youth. Drawing on selected findings from an ongoing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of homeless young people in Dublin, Ireland,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 on this relatively fertile area of research. We demonstrate the supportive role of the families of young people who experience homelessness (often as a consequence of difficult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specifically examine how family re‐engagement is negotiated and achieved. The findings highlight a number of dimensions of transition and change. Prominent among these is the importance of renewed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Young people and their parents also had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reas of life that previously served to undermine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were implicated in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a young person's premature home‐leaving. Tensions and resistances on the part of young people are highlighted, demonstrating the adaptive mechanisms at work as they attempt to re‐engage with family memb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with homeless yout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Over six hundred students from ten schools of social work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were involved in group work in their field practicum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i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felt they understood group work, even though they had actually had relatively little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limited experience with groups in their field placement.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tual experience with group work in the field placement may decrease students' desire to lead groups 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unless this experience is accompanied by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gui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