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见义勇为仅作道德评价是不够的,应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评价。然而,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律 对见义勇为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但仍存在着不足,所以,应完善立法,提高对见义勇为的物质性控制  相似文献   

2.
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无法定或约定义务或超越法定或约定义务范围,为避免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实施的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其法律属性为防止侵害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明显不足,亟须完善。  相似文献   

3.
见义勇为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高尚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中国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法,一些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当对见义勇为进行统一立法,特别是建立见义勇为者权益损害国家补偿制度,明确政府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真正解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
一 道德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价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原则.道德及道德活动在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序和合理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在某些方面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而且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向表明,对法律的道德性的追求应该成为人类法治历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传统的法学观点把人们的行为简单地划分为两种,即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毫无疑问,违法行为指的是一切不符合现行法律要求、超出现行法律所能容许的范围以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合法行为则指人们实施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行为。然而,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合法行为之外并不一定都是法律所反对和禁止的,违法行为之外也不都是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其间还存在着法律容许行为。因为正如庞德所说,“法律对其没有明白加以谴责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表示赞同”,那么,反过来也应该认为,法律对其没有明白加以赞同的东西并不一定都加以谴责。在法学理论研究以及法制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法律容许行为的研究,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忽视,导致了人们的法律行为和国家法制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法律容许行为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当确立法律容许行为的理论地位,在立法和司法等一系列实践工作中,重视法律容许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潘彤 《南方论刊》2013,(9):34-34,2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见义勇为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见义勇为的本质三方面来分析,通过立法对见义勇为进行保护并非最佳途径,建议依托见义勇为基金会、宣传教育、精神鼓励等方式促进见义勇为的发展,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调整对象的检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与道德同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但法律与道德各有特定的领域.法律是奢侈品,应该存而不用;道德是日常用品,它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法律的作用在于定分止争,道德的作用在于扬善弃恶.法律的功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才能实现,道德存在于人的心中.如果法律与道德不分,法律侵犯道德的领地,不仅导致法律与道德界限的消失,而且造就大批道德离异者;而道德不借助法律的权威,也会成为空洞的说教.道德与法律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见义勇为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倡和保障见义勇为的正义之举,去除和制裁见死不救的社会消极现象,人们对此只停留在道德舆论的引导上。目前,在政界和法学界有些有识之士试图从法律上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立法机关的应有重视。本文试图从见义勇为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出发,谈谈笔者自己的观点。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意义什么样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见义勇为”是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勇敢地去做。这是对见义勇为的词语解释,这一解释作为语言解释,并不能为我…  相似文献   

9.
见义勇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现在很多人"不愿"甚至"不敢"见义勇为。其原因在于:多元观念对个人价值的冲击,思想舆论争论造成价值判断模糊,保障制度滞后带来后顾之忧,法律制度缺乏导向力量。见义勇为价值系统重建需要我们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转型期的"道德阵痛",建设人文化的法律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审视传统价值,利用好新媒体,促进见义勇为价值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刘兰  全亮 《天府新论》2004,(Z1):172-173
我国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存在法学科班生考不过非法学科班生的怪现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考试制度未能从入文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行等多方面对考生进行符合法律职业本质要求的合理考核.另外,法学教育长期以来轻实践的倾向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重新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含义,认为学术不端是学术工作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造假、剽窃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相关法律而应当受到道德谴责、行政处罚或法律惩处的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不端的确认提供了评价依据。并就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评价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制度还是侵权行为法甚至是刑法,都对欺诈这一客观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评价.民法中将其称为欺诈行为,刑法中将其称为诈骗行为.法律行为制度关于意思表示行为效力的规定应当起到对各类虚假表示人束以合同法拘束力并保护受欺诈人意思自由的作用;侵权行为法上的规定则着眼于令欺诈人承担赔偿责任,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至于刑法制度则偏重于对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施以惩罚性制裁.民法法律行为制度与刑事法律制度对行为的评价表现为效力性评价与违法性评价.而同时,效力性评价并不影响违法性评价,民法上被评价为有效的行为并不影响其被刑法评价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种属于生产公共产品性质的行为,消除"搭便车"是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难点;我国现行的道德建设模式在总体上是符合转型时期道德建设要求的,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完善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章莉 《理论界》2008,(12):90-91
无因管理及见义勇为有助于发扬人类的互助精神。但是我国现行的无因管理制度过于粗放,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也屡屡得不到保障。应当健全无因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见义勇为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廉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廉政问题是对政府活动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分析。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廉政概念的是马克思。廉政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共物品的成本来看,政府应该是“廉价”的;二是从公共物品的效益看,政府应当是有效率的。腐败是一种必须额外付出法律、纪律和道德成本的行为。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主要有:法律纪律成本、道德成本、晋升机会成本和行为的实施成本。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与廉洁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成本收益。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提高腐败成本,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论“依法治国”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共进、相济、并用的统一关系.在坚持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对于法律有支持作用,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对于法治起着辅助性的作用.依法治国,需要坚持法律至上,把法律作为主要手段,也要注意发挥道德的基础性作用,共同发挥法律与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9.
马建兵 《理论界》2009,(10):62-64
"许霆案"因学界对许某在ATM机上多次恶意取款行为的定性及法律适用问题产生诸多争议而广受社会关注.对许某行为应做分解并进行定性分析,其行为在拒不返还所得利益后转化为侵占.在法治社会中,制度规则应当以"人性恶"为前提基础进行设计,但不应对人在法律上的道德标准要求过高;法律制度对社会风险负担、利益分配应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20.
论市场经济道德原则王海明,孙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民族大学价值科学表明.行为之应当如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之效用,因而行为之应该如何便是通过道德目的而从行为之事实如何推导出来的:张三杀人了(行为之事实如何)社会制定道德的目的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