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10,(6):25-28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不协调现象,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差异问题,因此不能以无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纯纯 《城市》2015,(2):12-16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确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3%,其中长三角所在地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达到89%、64.1%和6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以16个主要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但不可否认,与国外成熟发达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建民  张可 《城市观察》2013,27(5):86-93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24个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有: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区域总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引领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我国近30年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而且还引领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们在追求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群病"日益凸现。造成中国"城市群病"症结在于政府合作机制低效、城镇化率虚高、基础公共配套缺乏、边界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共性问题。分析我国"城市群病"产生的原因,并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安俊  孙久文 《城市》2018,(6):3-14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于提高国际地位、 形成我国北方经济新引擎、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引领、 区域差距、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级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既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搭建连接介质,推进产业和技术转移,也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空间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促进区域协调、 共享与绿色发展,还需要体制改革、 人才、 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高级区域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制度因素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变迁,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早期主要受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长沙、 株洲和湘潭三市产业联动发展,受多元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功能一体化.近年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加强,制度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流域最大的城市群,推进武汉城市圈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优劣势,同时借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和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开发经验,对武汉城市圈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融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地理界与规划学界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育条件及其成长规律之后,"城市群"这个学术名词已经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普遍认同,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中国城市群新论》出版发行,总结了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与思维导向有了新的认识;2概括了中国城市群发展形式、发展目标的新变化;3深入探究了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机制、创新理念;4城市群内信息化、网络化与城镇化更加密切,更加一体化,并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特色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城市观察》2012,(3):191-192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邓涛涛与英国阿伯丁大学交通研究中心John D.Nelson在第31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对世界五大城市群的交通体系经验进行了归纳:交通运输对城市群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五大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在城市群内外交通系统建设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尽管它们各自的交通发展模式不同,但在加强城市群内外交通体系联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10.
霍兵  刘茂国 《城市》2007,(7):25-26
一、城市群是当前区域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形下,在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城市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下,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群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依托,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节点区域.充分发挥城市群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群发展作为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观察》2009,1(1):24-25
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中国,大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新雏形,这就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群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并提出了六项界定指标;而后利用"五普"数据界定了13个城市群,并采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了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并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其人口和经济集聚过程,认为由于珠三角极化发展态势未发生根本改变,广东省内核心-边缘格局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4.
覃剑 《城市观察》2013,23(1):113-124,18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为主旋律的背景下,金融资源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群正逐步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地理景观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资源空间配置与城市群发展表现出诸多的耦合性。本文就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国际著名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实践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郭小燕 《城市》2009,(6):20-24
当前,虽然我国各地区城镇化迅猛发展.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缓慢.而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研究适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统筹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全国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以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都市圈中,中心城市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但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容易在"虹吸效应"影响下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失去发展机会。如何保存非中心城市的实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目前阶段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东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埼玉县为例,分析在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埼玉县如何从中获得机遇,进而通过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取得长久稳定发展,实现非中心城市地位逆袭,最终为国内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迎来"高速铁路时代",促使城市群之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区域联系,带动相互间的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高速铁路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城镇化对高速铁路布局规划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金明 《城市》2009,(1):3-6
在经济发展中.由特大城市或城市群所构成的区域的经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步取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成为竞争的主体。相对国际水平而言.我国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总体实力还不够强,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上海和北京这三大城市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1.8%、4.6%和2.5%.  相似文献   

19.
正"三共一分"就是:加快京津冀共同市场建设、共同设施建设、共同资源建设,同时加快对北京进行功能分层。这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值得考虑的新思路。城市群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导竞争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透明、便利、法治的营商环境是湾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从区域性湾区向国际大湾区跨越和升级。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政策背景,系统识别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一流湾区在营商环境上所存在的外部差距,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营商环境上的内部差距,并综合归纳营商环境建设的国际先进经验,最后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