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兴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批评流派认为文学的主体是作品,其研究是以文本为出发点,对作品的语言进行细读分析,在诗歌批评中尤为盛行。诗歌《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容的组诗《七里香》中的一首,本文将通过新批评细读的方式对该诗进行分析,了解全诗的意义,进而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英美新批评从属于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是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是其主要方法。新批评作为一种鉴赏方式在文学批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东西方诗歌的解读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赵丽华的诗歌在文坛曾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借用新批评的鉴赏方式对赵丽华诗歌进行文本细读获得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成盈秋  成复旺 《国学学刊》2021,(1):94-100,144,F0003
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新批评与中国诗论关于"结构"问题的比较。一是"结构"观念。新批评所持的是"本体"化了的"内部结构"观念,近乎所谓"诗本身";而中国诗论指的是传统修辞学的所谓"篇章结构",二者不能相提并论。二是诗的"内部构造"的实际思路。新批评研究诗的"意义构造",基本思路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中国诗论虽没有运用"结构"这个术语,但通过心与物、即情志与景物的关系去阐发诗意。三是这两条依托不同文化根基的思路有着相通之处,在强调"外在的自然界与人的内在世界"的统一方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刘丹 《现代交际》2014,(11):53-54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林原 《现代交际》2013,(10):61-61,60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承载着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来解读诗歌,可以更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及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季汝甜 《现代妇女》2014,(3):221-221,235
意象是构成文学的重要部分,西方二十世纪出现了意象批评,关注作品意象层面,探讨意象机制。本文结合西方出现的新批评和语言学的新发展来分析意象批评的历史,意象的分析批评方法和哲学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才逐步的走向成熟,19世纪俄国文论和批评作品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很大,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中国作家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了苏俄文学,进入十九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趋于紧张,文学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80年代中期以后,中俄文学又有了新的变化,"回归文学"开始被引入中国文坛。中国的当代作家们从"回归"的俄罗斯作家身上体会到的是个性精神自由。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俄特殊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俄文学的交流,中国文学对于俄罗斯文学的摄取也是必然的,并显现着极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二手文献中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近代华北地区农村地权分配状况及其分散化的趋势;接着依据陈翰笙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保定清苑农村调查的数据,具体解释了在20年代下半叶至30年代经济危机这段时期内各种因素对于华北农户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阶层农户在面对近代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时所采取的不同行为模式;最后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对于地权分散产生复杂影响的一种可能形式,并据此对"农业技术派"和"土地分配派"针对中国近代农村的争论以及"什么形塑了中国革命"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一点回应。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兴起了一股"移民潮",而伴随着"移民潮"而产生的新移民文学也在90年代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探究新移民文学的定义、艺术价值,以及其对于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关于护理院的"文化变革运动",在其影响下,护理院经历了从"机构化"向"家庭化"发展的演变."文化变革运动"的"家庭化"理念表现在伦理价值观、机构管理、护理服务、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其形成的动因在于:代际间服务需求的变化、政府监管以及护理院的利益驱动."家庭化"的理念与美国文化相契合,和福利机构"去机构化"发展相互补充,对美国护理院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其缺陷."文化变革运动"中的经验做法对中国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的长期护理实践有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燕舞 《现代交际》2005,(2):56-59
《直话直说的政治》是薛涌的美国政治笔记,如今正摆在书店的显著位置;一本杂志把他选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称之为"当今中国大陆媒体上的第一个职业评论家"。 阵阵掌声中夹杂着质疑。《中国图书商报》的批评文章语露微讽:"不能不感慨当代媒体造人的能力,是媒体和媒体时代共同促成了薛涌的冉冉升起。"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内地读者转述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成为后现代之后席卷全球的文化批评思潮,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解也都各异。本文在对后殖民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后殖民理论在西方语境中的对话对象和功能,并把它放到中国语境当中,说明后殖民理论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在中国语境行进,要在中国语境当中应用这个理论,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理论的译介工作,真正地理解后殖民理论;另一方面这一方面的批评实践必须超越后殖民理论以"西方作为主体,东方作为他者"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黄祸论",另一种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赛珍珠之前,没有小说对中国形象进行过正面描写,赛珍珠开之先河。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则运用女权批评理论分析中国女性形象。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多为沉默的女性。  相似文献   

1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针对"西方中心论"的批评浪潮,强调以全球眼光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重新定位前现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认识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源,成了海内外学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历史计量学、新经济史在欧美经济史坛大行其道,通过对历史上宏观经济回溯性的定量分析,加深对长时段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接受学角度用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解读卡佛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从卡佛对苏童文学价值观、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分析卡佛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苏童如何将"蓝领美国"融入中国现实。让卡佛引导着读者将"蓝领美国"融入中国现实,对社会和生活做出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从“价值澄清”运动看加强青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价值澄清"运动,奉行的是价值观上的极端相对主义,反对在社会中倡导某种价值观,主张价值观多元化.直接引导了学校和家庭放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美国"价值澄清"运动失败的教训提醒我们,变革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对全民族,尤其是对青年的道德教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究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从语气和情态角度对2015年的美国国情咨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索美国国情咨文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权力与意识形态,影响大众认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空前活跃起来,加之对于建立美术批评学的倡导,使得美术批评学在我国逐渐建立起来。目前来看美术批评作为一门学科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无论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授课内容与形式都有很多值得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唐代僧侣诗人寒山及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未受到正统文化的认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寒山诗经过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寒山甚至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导师。寒山诗在国内外的两种命运,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关注。寒山诗的热潮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颇有借鉴作用,其主体间性的探究对后来的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