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提出并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观臆造,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应运而生的。中国梦反映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坚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化建设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背景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主要内容,探究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能动反映。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与西方思潮有密切关系。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教育内容和客体造成了冲击。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要坚持方向性原则、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定会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想论同马克思社会发展本质论、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发展有机体论等一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社会发展理想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溯源和解读,进而考察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想的思想来源;其次,分析了马克思对前人社会发展理想的批判和继承;再次,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想的内涵进行了探析,阐明了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般构想;最后指出,在新时代重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想对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在不断对世界进行改造和革新的过程中,为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总结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积极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融合。为世界的政治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巨大引导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系统论述的同时更对"费、马"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区分。基于此,笔者从该书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哲学教育中相关理论分析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士坤 《职业》2014,(26):61-61
信息化、现代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契机也是挑战。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既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加快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问题加强改革,不断推进,重视人才培养,建设共享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论述"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的思想内涵,阐明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需要,其本质是关于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未来社会革命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对意识形态做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性思考,阐发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反应与反映的两大维度。这既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原始理据,又是从认识论维度上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所谓社会目标,是指某一社会体系根据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所确定的该体系发挥功能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状态。确定特定的社会目标,是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并非是一个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过程,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讲:“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没有一定的人进行活动,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对书中"现实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的思考引发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差异、当前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来自于实践,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都是在人们不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就必须自行主动地开展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就是要直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根据。在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期,市场经济依然占据着根本地位,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发展要本着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原则,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视角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立 《城市观察》2013,23(1):65-75,49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农村、在基层。当前我国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本文以分析具体案例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重点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旨在提出新的适合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实际的模式,以期对我国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历史唯物主义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的元素,更是体现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科学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呆板的内容体,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一个重要的指南。历史唯物主义向我们表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推动一切历史事件前进的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促使生产力进步的推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更是区分不同社会阶级的标尺。历史唯物主义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事件、现实人类的生活的关注,这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关注的重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涵并非是抽象空洞的,它注重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引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时候要持有自由、平等的心态,更是在传达倡导一种勇于直面现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1]  相似文献   

15.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作为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中国的贫困研究是在广泛的社会变迁背景中呈现其社会学意义的。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发展、现代性和社会结构变迁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主线索。和以发达地区为场景展开的大量研究成果相比,关于不发达和贫困的研究虽然数量不丰,却也初具形态。笔者尝试把这些工作粗略整理,受益颇多。在不同时间、地理空间和文化条件下,发展问题或者现代性问题可能呈现出多元或多样面貌。发达和不发达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值得探求,关键要清楚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在学术体系的什么地方相…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是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通过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  相似文献   

19.
技校课程改革是顺应科技发展、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次革命,要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打破理论与实践脱钩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以接受书本知识为唯一学习方式的现状,建立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的模块课程,让学生在特定任务的情境下通过小组协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为日后立足工作岗位获取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20.
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长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可再生自然资源来说,如果合理利用就能使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长期的支持作用。本文以资源的公共属性为基础,以社会总利益为出发点,从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现状入手,利用最大化原理在保证自然资源的必要数量下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进行可再生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活动的研究,并对我国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