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对于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所以产业化传承模式被逐步运用到文化传承过程。本文从文化演变和传承出发,在分析现有传承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经过了舆论宣传、社会动员、普查摸底、申报及建立各级名录体系、公布传承人名单等步骤之后,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新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把保护工作的各项举措落实在实处,以及落实在基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的关系如何?相关国际法文件中对于社区保护是如何定义的?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已有哪些有益的经验?在基层社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又有哪些重要的实践?本期笔谈,我们邀请了三位学者分别就上述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以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领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黄胜进 《天府新论》2006,(6):108-110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命运及其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及文化专家的热门话题。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我国学界还刚刚起步,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地方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国之一,需要利用知识产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以法律的手段设立合理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分享和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知识产权的融合性,它在保护传统、信息本质等方面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对其加强基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综合手段保护模式并辅以适当的行政保护手段,便有可能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更为薄弱,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赵云彩 《学术论坛》2016,(4):120-1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认定,方式较为单一。通过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现状与特点,针对目前传承人认定制度带来的一些问题的客观现实,参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早的日本、韩国的相关经验,可以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若干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衰退、萎缩乃至失传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比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状,由此反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和对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变"与"不变"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保护"与"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存在教师对教育认识不够清晰、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稍显单一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主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性、传承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学前教师自身相关素质不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等引起。基于此,政府、学校和家长应合力采取行动,从理论上、实践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改革。  相似文献   

11.
于荣全 《理论界》2009,(6):139-14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辽宁历史文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利用价值.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挑战,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本文首先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在中外对比中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迫在眉睫。立法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中,应当规范和界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主体、保护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赫哲族聚居区的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但与此同时,赫哲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遭到破坏,如何协调城镇化建设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并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对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佳木斯市开展个案研究,探寻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开展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按固有规律对其实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保护好传承人是问题的关键.在处理"保护"与"经营"这对矛盾上,只要坚持历史上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历史上不曾走市场的不要走市场、介乎两者之间的谨慎走市场的原则;在处理"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上,只要秉承"保护"与"开发"可以"同时并举"、但务必"分别实施"的原则,通常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必须重申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万不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专门伺候GDP的婢女.此外,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会既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07,(1):36-4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也被称为“民族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四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四川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省政协杨海清副主蔫组织课题组,承担了省社科规划课题——《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并深入泸州、宜宾、自贡、内江、成都、德阳、广元、达州、广安、南充、甘孜等11个市州、近20个县(区)、镇,对这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专报于后,请参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承载着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存在的,只有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才能保持其文化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纵向传播以及横向传播中都面临着逐渐萎缩的局面,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其原生的文化意义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与通过传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多元文化对话的目标背道而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资源范围,因此它的传播应更多地选择公益性传播模式,产业化的传播模式也应避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掠夺式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