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他的人生沉浮与楚国的兴衰荣辱相联,特别是在他的中晚年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造成异常心理,表现为焦虑、情绪躁狂、亢奋和绝望等症状。这种异常心理对其创作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屈原与韩愈的政治观的试比较,认为:一、屈原与韩愈在关于政治权力来源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屈原认为政治权力来自"祖先鬼",韩愈则认为来自天之"道";二、屈原和韩愈的施政措施也有所不同:屈原的施政措施具有非政治功利性的特点,而韩愈的施政措施具有儒学政治功利性的特点;三、在政治家角色观方面,韩愈比屈原有更强的谋生观念和儒家制欲观念.文章的结论是:由韩愈的事功可以推知,儒学政治家的政治观较少地受到屈原政治观的影响,屈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其个人人格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焦虑情绪的调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历来的研究都认为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不良影响 ,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通过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焦虑情绪 (anxiety)对阅读效率既会产生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适度地调节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则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湘君》、《湘夫人》是屈原自疏和被召回时的作品。《湘君》写于楚怀王十五年稍后,《湘夫人》作于十六年左右。二诗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屈原自疏后的焦灼心情和召回时的欢悦之态。屈原反覆强调的“练要”表明他非常注重修名。为了国家,他反覆托人致意君王,这便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求媒。“求媒”是楚国处理君臣关系的文化惯例。屈原作品中大量的香草原是为了礼义的需要而佩用与栽种的,只有部分用来比人才和“美人”。屈原在洞庭湖畔的生活非常凄苦,但宅心君王的初志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6.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与具体表现,情感能量的深度决定了社会情绪表达的强度。以情绪与情感的相互关系为依据而建构的社会情绪"扩音"机制模型认为,社会互动是情感能量持续强化与社会情绪爆发的驱动力,事件、媒介、个人(或群体)、时空是情感能量传递与聚集的基本条件要素,信息污染和期望是情感能量转化与社会情绪爆发的扩涨机制。以"红黄蓝虐童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舆情形成的情感积聚、情绪爆发和情绪"扩音"三个阶段中,情感能量、网络互动、信息污染和个体期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社会情绪持续发展、强化、扩大,最终导致舆论生态的撕裂和失控态势。  相似文献   

7.
父母元情绪理念是父母面对自己和孩子情绪时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认知态度和教育理念,主要有情绪教导型、摒除型、失控型和不干涉型四种类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不当的父母元情绪理念会引发孩子产生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父母选择适当的元情绪理念对配合学校共同培养21世纪身心健康的"阳光儿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以择业焦虑最为典型。择业焦虑会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择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如何有效缓解和解决大学生择业焦虑的探索就尤为重要。本文是在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择业焦虑问题上的探索及其适用性及具体方法上的论述,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有效的缓解和解决大学生的择业焦虑,帮助其提升生活和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语义丰富,呈现"方向""情态""距离""结果""时间"等多个认知角度。每一认知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场,每一语义场又含有不同的"看视"概念场词语,精细多样。从运用形式来看,屈原赋"看视"概念场词语既有"单用"又有"并用"。屈原赋通过使用"看视"概念场词语,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这些词语在屈原赋中是形象的活化点、画面的切换点以及情感的寄寓点,其运用促进了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自恋人格及成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屈原人格的是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突出,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奇幻诗风;幻想倾向表现出过度补偿和完美主义的心理;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带有文饰自我的特点。屈原自恋人格的内在根源在于生辰的迷信、家庭的超值评价在屈原自我塑造过程中内化为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自恋人格使屈原成为精神上的孤独者,也是其美政抱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羁绊。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离骚》表现出了屈原的爱国深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鲁迅评价屈原的文章和相关言论,指出鲁迅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观点评说屈原,达到了同时代文学史家所难达到的高度。鲁迅评价屈原,不仅看其“全人”,而且看其“全文”,避免了评价的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5.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人屈原之死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本文认为 ,古人对屈原死亡的关注方式于考察诗人自杀事件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力图回到作者文本本身 ,以现象学本质直观的研究视野对屈原自杀事件作一全新的审视 :通过分析屈原诗歌文本中作者潜在的体验模式 ,认为屈原自杀的终极根源在于其深刻的追问精神与存在根据缺失的无法超越之间的深刻张力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美政"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有较多一致的地方.屈原和孔子一样,都推崇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都重仁义,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再者,屈原"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和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也是一致的.所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屈原的"美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思想、精神对于王充产生了相当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对天、天道的看法上 ,对人德行的评价上 ,博学兼容、主体自觉的精神上 ,对时弊的揭露、批判精神上。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影响对王充思想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王充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屈原精神在浙东学术中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荆楚民众以屈原为自己主体意识的代言人,并利用多种方式创作、传承多姿多彩的屈原民俗文化.他们以屈原的事迹和精神创作并流传着许多活生生的屈原传说.在节令中创造并传播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使屈原走向民众的神坛,形成了荆楚民间传承的屈原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戴震《屈原赋注》的定稿本相对于初稿本,在文本解读与思想认识上实现了重要的超越,主要是突破了单一的人格主题,强化了"怼君"的政治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揭示了《离骚》的精髓,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屈原作品所蕴含的批判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