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国末楚国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一个富于创造能力、感情激越而感伤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士人相比,屈原人格烙上了士人格的深深印痕,但他与这个亚文化群体又有种种不同。其悲剧人格以及衍生的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将他和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格区分开来,其人格是春秋以前君子人格遥远的嗣响。  相似文献   
3.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入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4.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我们就不会因其心理异常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与简·爱在身世、对爱情的执著、对社会环境的叛逆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但她们在对待平等的态度上、人物形象的内涵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前人的研究零散地涉及到-些,本文力图对此作一个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并着重比较二者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彭红卫 《云梦学刊》2006,27(3):42-45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了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屈原人格研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红卫  周禾 《江淮论坛》2005,(1):107-112
1906年王国维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开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的先河。一批现代学者踵武王氏,使屈原人格研究摆脱了古典屈学伦理价值取向的一元局面。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纷纷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并在90年代以后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以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成果为对象,对二十世纪大陆屈原人格研究进行梳理,进而作扼要的审视与检讨,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律"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限韵,由此带来律赋的声音谐协效果;第二特征是隔句对,由此带来律赋整齐均衡的句法美.和其他文体相比,律赋的相关特征还表现在句式上对偶精切(包括隔句对和单对),结构上精密化,重视破题,承转自然,结句点题,以及语言上的用典隶事.从"格"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意高",或者说是文意的意识形态化,在语义上通过意象内涵的选择而使立意冠冕正大.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自恋人格及成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穿屈原人格的是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突出,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奇幻诗风;幻想倾向表现出过度补偿和完美主义的心理;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带有文饰自我的特点。屈原自恋人格的内在根源在于生辰的迷信、家庭的超值评价在屈原自我塑造过程中内化为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自恋人格使屈原成为精神上的孤独者,也是其美政抱负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羁绊。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花鸟意象蔚为大观,为作品增添了更诗意的色彩.然时贤论"花"意象多,评"鸟"意象少,尤其忽略了宝钗的地位.杜鹃意象以"悲情"、"忠贞"和"泣血"为意蕴内核,以"化作杜鹃带血归"为泪尽夭亡命运之参照,在紫鹃和黛玉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黄鹂意象以"巧舌"、"巧思"、"巧手"和"闺怨"为意蕴内核,以"隔叶黄鹂空好音"为命运之参照,在莺儿和宝钗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二者具有重要的隐喻功能和诗谶意味,共同呈现了曹雪芹的生命情怀与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