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 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审美理念, 并以三一本体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本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普罗提诺就是座桥, 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连.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的本身,归结起来就是自然界和人。他在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同时,又创立了宗教异化的学说,即把人类感情抽像并神圣化,也就是爱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美学人格理想潘显一当人为宗教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美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一于神”,“美在上帝”,“上帝是美...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人信仰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我国人民的信仰情况,我用一个词形容它:浑沌。浑沌就是模糊一片的意思。我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没有国教。虽然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是一种宗教了,马克思已经是一个准神,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教义,这只不过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歪曲罢了。象马克思主义一样,无神论也深入到我国大部分人的思想之中,从工人到农民,从军人到大学生,大部分人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这就是我国的现实。但本文所谈的并非宗教,而是信仰,所以,这里首先要说明的就是,无宗教并非等于无信仰,我们中国人虽然总的来说是无宗教的,但绝非是无信仰的…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围绕着“神”而构建的,在“神”的身上凝聚了他的基本哲学构想。究其实质,这位“神”是理念世界的创造者,是善与美的统一体,是永恒的自存自在。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神”与宗教世界的“神”紧密联系,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特性,表现着终极实在,理念神从宗教的多神教中来,向一神教发展;同时,他们在基本属性、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引领作用、存在的思想基础方面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宗教"、"宗教的初级阶段"其实所指是巫术;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巫术是人凭借魔法的力量使役神,而宗教则是人对神的迎合和膜拜.鄂伦春人萨满跳神的"助日仪式"是一种典型的巫术以篝火和跳圈舞促进太阳高高升起和放射强大的光明.近现代萨满跳神形式与远古巫术原型的一脉相承性说明了萨满跳神的本质是巫术而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7.
一切宗教行为都是某种特定的宗教意识的外在显现。对楚人宗教观的研究有助于从更高层次的理论形态上观照楚国社会产生和形成的宗教现象。楚人宗教观中,涉及人神关系的内容占很大比重,具体而言,就是天(神)与人的相互影响、神本与人本、天命与反天命等问题,本文打算先从这三个方面入  相似文献   

8.
《圣经·创世纪》讲,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然而,当人类走出中世纪的蒙昧之后,却一步步得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不仅在宗教批判史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或“神”学是其哲学体系的起点和根基,也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或神概念与一神教的神概念是相互规定和相互诠释的,而且他从“神的目的是存在”推出了“每个人的存在是目的本身”。通过分析斯宾诺莎的著作和相关资料,我们看到虽然斯宾诺莎熟悉一神教,但是他的哲学中的实体或神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他并非通过规定实体去理解一神教的神,也不可能通过理解一神教的神去规定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斯宾诺莎认为神没有目的,他不可能由神的目的推出每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科学学者在从事人类宗教生活的经验研究的时候,总免不了碰上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各宗教中的种种鬼神之类的“无稽之谈”。自马克斯.缪勒创立宗教学以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这些“超自然的存在物”做出过自己的解释,大体上来说可以归为两极,一类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出发把这类存在归为子虚乌有,并从客观世界中寻找其源头,另一类则从宗教体验本身出发,指出这种体验本身的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罗素是前一类学者的代表,他自己不信教,而且从逻辑的角度论证神的不存在,反对相信人在死后还能拥有生命[1]。他一生致力…  相似文献   

11.
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视野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的开放性和纵深性;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指出,柏拉图的美学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正由于这种政治工具主义,“美善合一”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如何被讲述的 ?是一个实在值得追问的问题。由于美学在美学原理著作中呈现自身 ,所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就置换成了美学原理是如何讲述美学的问题。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近 2 0余年出现的标准型的原理著作进行了综合考察 ,从而探寻出美学原理讲述美学问题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美学原理通常要讲述美、美感、艺术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又被分为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感的生理心理分析、艺术分类等次问题来进一步讲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他认为"分别说"的美,是人的"妙慧静观中直感于气化光彩的自在闲适的愉悦",虽能使人自在洒脱,但因"无道德之提起",终非本真之美,它很容易使人耽溺消极,有极大弊害。他强调道德主体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道德主体就是人的审美主体,只有挺立起人的道德生命主体,"践仁以知天",才会达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进入真善美"合一"状态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和最高的审美境界。从美的"分别说"到"合一说",牟宗三揭示了一种极具儒学色彩的个人审美的道德进路。  相似文献   

16.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文化空前繁荣的今天,美成了社会生活里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和现象。但奇怪的是,在学术研究领域,"美学"铺天盖地,美却很少见。不严谨的学术研究,为虚假的学科繁荣提供了直接的温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名实相副,审美研究应该向"美"这个本位回归。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相似文献   

19.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