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开滦煤矿在其生产经营繁荣的背后,矿难却是频发不断、难以遏止,矿难造成的惨重伤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矿难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导致矿工伤亡.因此,近代开滦煤矿针对矿难实施了救助及治理,但从总体上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矿业法规述评(1840-19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清朝过渡到民国期间,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转轨.在近代经济领域里,清朝开始吸纳、接受近代经济专门法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矿业法规的产生、演变和修正,从<矿物铁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条>到<大清矿务章程>,中国早期的矿业立法走过了由收到放、由紧到松、由粗而细、由简至繁的历程,逐步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矿业法规体系.这突出地彰显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调整性和适应性,也体现了向近代工业转轨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煤炭大省,又是矿难频发的省份,发生矿难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为了遏制矿难的发生,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非常必要。我国目前的行政首长问责制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已有规定没有得到落实等弊端,我省应从完善行政问责的制度、转变政府角色、完善矿难发生的事前防范机制、严格各级官员在矿难预防中的行政责任方面来完善矿难预防中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地位和立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制度是协调森林资源经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林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这一制度已在我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部分地方法规中得到体现,但其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在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生态效益补偿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5.
打造矿难治理的准备构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对矿业行业的具体要求。矿难因为涉及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导致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矿难治理的准备机制不足,因此治理矿难频发关键要立足“3R”,即“备战、反应、关联”,打造矿难治理的准备构成体系,建立、健全我国矿难治理的长效准备机制。  相似文献   

6.
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矿权与地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关于矿权与地权关系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府为遏制矿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并没有达到根本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矿难的根源是采矿权人追求超额利润的冒险性.以法律制度规范采矿权价格,从根本上遏制超额利润,是遏制矿难频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唐山市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大多数城市发展史相比较,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有着许多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明显特点,它从一现雏形就是在开滦煤矿等近代重工业的带动和近代铁路交通的刺激下而崛起的。从经济角度上看,它有着较多现代经济和管理的因素;从人文角度看,它率先打开国门,实现对封建经济的大突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并存的特色;从社会变迁角度看,先有开滦,后有唐山市,百年来开滦煤矿等近代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影响唐山地区社会变迁的直接因素。唐山市在近代的崛起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因素就是开滦煤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向纵深发展,律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律师的社会地位仍很低,执业中仍然会遇到阅卷难、会见难和调查取证难等问题。由于制度和法律规定不完善,律师很容易陷入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漩涡。应加强民主法治宣传,完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律师自身法律素养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法检工作人员也应充分尊重律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矿难事故在中国频繁爆发,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然灾难或偶然现象,而应被认为是一种带有某种必然性的事件.通过对矿难原因深层次、多角度剖析,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作者从法律制度与观念建设角度,提出解决矿难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古代煤窑:中国近现代煤矿的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生产煤炭的场所统称为煤窑。煤窑与煤矿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从业人员多系农民农闲兼作。古代煤窑的所在地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但开采形态有所不同。古代煤窑的管理制度既有官府的专卖制度和采煤执照制度,也有民间的"锅伙"和"人圈"等方式。一批储量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煤窑所在地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煤矿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煤矿生产物流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结合煤矿生产物流的时序动态特征,对其效率进行动态评价。本文首次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考察了煤矿生产物流动态效率,在建立的煤矿生产物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动态效率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某矿区的煤矿生产物流动态效率及变化趋势,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变动指数,结果表明该矿区煤矿生产物流效率的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非技术前沿变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矿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煤矿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煤炭的发现与早期开发利用阶段;西汉至南北朝是煤炭开发利用走向成熟阶段;隋唐至元是煤炭开发利用的普遍发展与长足进步阶段;明清时期是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鼎盛阶段。这是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基本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民生日用燃料需求、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的监管制度与措施、古代煤业工人付出的重大牺牲和做出的贡献等,都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煤炭业发展和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外,军队办窑、寺院开矿,煤炭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以及后期煤窑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研究古代煤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疯狂掠夺煤炭资源,给煤矿工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将战俘和抗日根据地群众作为“特殊工人”运送到东北各煤矿从事奴隶式的苦役。战俘和抗日根据地群众不断掀起“反日斗争”,为东北各煤矿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帝国主义的掠夺、矿难与工人运动以及近代煤矿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对近代煤矿业发展的总体和分区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资料建设及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本质安全化煤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提出了煤矿从业人员的本质安全化、煤矿机器设备的本质安全化、煤矿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煤矿管理的本质安全化等四个构建本质安全化煤矿的途径,旨在为煤矿生产本质安全化设计提供一种指导性思路和实用的方法。另外,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升华和最高层次,是理性的、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在构建本质安全化煤矿的过程中必将极大地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焦祖尧的《跋涉者》和刘庆邦的《断层》是20世纪80年代描写煤矿的著名长篇小说。在改革视域下,两部小说展现了煤矿空间结构中不同力量的角逐,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依靠改革者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强力操作,实现男权中心意识形态的建构。在煤矿文化的展现上,把改革精神和煤矿精神结合在一起,以采掘光明为精神隐喻,唤醒沉睡的人们,向人们诉说人应该在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具有现代化的意识。两部小说将煤矿与权力、性别、社会心理、人的精神气质紧密结合,为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和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煤炭是国家的重要能源,煤炭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分析煤炭安全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法律问题,剖析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的具体缺陷,构建整合后崭新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建立并完善煤炭安全生产的立法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机制,为山西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淮南地区煤炭质优量大,历史开采悠久。从明朝起,该地区煤炭就开始受到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重视,清末民初开矿之风在舜耕山再度兴起,出现了淮南地区第一座近代煤矿——大通煤矿。商办煤矿的发展演变折射出近代淮南煤业的艰难,同时也有助于理解1930年后官办淮南煤矿崛起的背景和经营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当前,乡镇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煤矿安全监察的"老大难"。由于乡镇煤矿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乡村、小镇一带,矿工大多来自本地农民工,因此,解构转型期乡土法律文化,从另一视角研究乡镇煤矿安全法制,对我国乡镇煤矿立法不无裨益。转型期村民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其特殊性,当前关于乡镇煤矿的法律制度不完备,乡村维权机构与设施不合理。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对乡镇煤矿立法时,应遵循法律文化生成机理,并对立法技术进行改进,还须增设乡村维权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