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非 《社区》2014,(23):33-33
大理原本不在我们这次云南之行的计划当中,只是之前先生不知从哪儿看到过一篇描写大理的游记,其间对洱海的风光以及大理的美食着实赞赏了一番。天生对吃怀有无比热情的先生于是说服我,取消在昆明的逗留,由乐山出发经攀枝花进入丽江,游玩三天后在大理住上一夜,尔后直接取道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2.
独树的追求     
杨勃森 《社区》2010,(8):45-45
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相似文献   

3.
历史状况:“山路九弯十道拐,上坡容易下坡难”,这首民歌唱出了老云南人的无奈。地处云贵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属於山区和半山区,有名的“茶马古道”记载下云南交通的人马驿道史。区位优势: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4060公里,这样的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通道。时代机遇:除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再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云南推到对外开放的前沿,把国际大通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陆路畅通,千里边疆一日还  云南省是我国山区较多的省份,公路运输是…  相似文献   

4.
山间铃响马帮来。提起云南,也许你还会记着电影里马帮穿山越岭的画面,有名的“茶马古道”曾记载着云南交通的人马驿道史。就是在这块昔日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土地上,如今,公路总里程达16.6万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一。到2003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达到1064公里。云南人的世纪之梦云南地处青藏高原南延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为邻,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境内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地势险峻,自古交通不便。《云南通志》曾这样描述云南的交通:“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且过之”。解放初期,全省能够通行汽车的公…  相似文献   

5.
泰国王姐干拉雅尼·瓦塔娜率领的专家表代团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访问了云南,实地考察了西双版纳、德宏和大理。归国后,在王姐主持下于一九八六年集体编写了《云南》一书。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访问记和观感,第二部分是学术研究,主要是对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的语言和文字,以及云南佛教等的研究。现将主要内容摘译于后: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寻觅被历史湮灭的遗迹,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指出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地区一样,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从而,对揭示古代傣族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双版纳是举世闻名的植物王国,著名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就建在这里。多年来,该园引种、保存、培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语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本文从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语言观念、文字创制等方面探讨了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0.
正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临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在近代,一般认为"贝叶文化"就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贝叶是一种被称为贝叶棕树木的叶片,它是佛教僧侣们较早用作刻写佛教经典的载体。在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园里面,听到刀美兰演唱的傣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才觉得真正领会了这首歌曲。美丽的傣族姑娘像是西双版纳流动雀跃的一道风景,她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由如一块未经雕繁的璞玉,以其纯朴自然的热带、亚热带风光和摇曳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们在此驻足流连,乐而忘返。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全州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能源、交通、通信设施初具规模。一、二、三产业已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西双版纳,正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充满现代氛息和跨代风貌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西双版纳,上在成篇一块美玉。而使这块美玉熠熠生辉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全州80万各族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对秦汉至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与外地之间的交通情况进行较细致的考述,重点研究了上述地区交通线以及驿站设置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山区省份。境内山原辽阔,约占总面积的90%,平坝河谷地区仅占6%,在全省四千二百九十七万亩耕地总面积中,坝区耕地面积还不足30%,而分布在山区的耕地面积占到70%以上。全省居住着二十四种少数民族,人口约一千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而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以上居住在山区。因此,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山区经济,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由于山地民族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历代一些稍为明智的统治者的经营,云南山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明代是云南山地民族得到承前启后、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统治者在云南推行了一套比较开明的政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过去。在明代云南地方史的研究中,大多注重坝区开发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山区开发。笔者试图对明代云南的山区开发作一概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15.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16.
傣族     
到过云南傣族聚居区者,无不赞叹那亚热带风光的绮丽动人!请看那一个接一个的大小平坝上,撒下点点村落,翠竹环抱着鳞列的竹楼。早晚炊烟缕缕,原鸡(又名长鸣鸡)长鸣。望不尽的良田沃野,赏不够的香焦、椰林。 傣族分布在云南省境内有七十六万余人。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有二十万八千余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二十一万三千余人。此外,约有三十四万人分散聚居或杂居在云南境内的三十余县市。  相似文献   

17.
趣草五种     
《阅读与作文》2008,(8):51-51
不死草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用木棍把它打得粉碎,不到两个月,那些地上的碎片却扎根抽出了嫩芽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现状与前瞻宋蜀华中国民族学学会第6届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这次会议能在这风光如画、热情好客和驰名中外的西双版纳举行,不仅体现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和...  相似文献   

19.
不久以前 ,我的朋友、傣学专家高立士副研究员给我寄来了他的傣学研究新成果——《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这本用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的新书是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 1 999年 2月出版的。可以说 ,它是高立士同志 1 992年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续篇。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着重论证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环境保护与水利灌溉的关系。对于《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一书出版的意义及其所包涵的傣族传统文化 ,马曜教授、黄惠教授、宋兆麟研究员都在他们各自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作了概括性的论…  相似文献   

20.
迷人的南国绿洲神奇的动物世界西双版纳自然保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地处北纬21度10分-23度50分。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生长着地球上纬度最北的热带雨林,是北回归沙漠带上一片神奇的绿洲。总面积24.2万公顷。占全洲土地总面积的12.6%,1986年经国务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热带雨林,即有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又有明显的过渡性特色。具有全球性的科学意义。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过四千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此外,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东洋界动物最为集中的分布区。被称为“动物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