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中,居住着我国最后一个确认的民族——基诺族。为了改变基诺山的贫困面貌,基诺族的几代领导干部为民族的发展艰辛探索,其中有一位叫白文学的基诺族干部,他在基诺乡工作期间,时时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到州里工作后,仍然情注基诺山的发展,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把一片丹心留在了基诺山乡。白文学是个从基诺山寨走出的基诺族汉子。1980年9月,初中毕业的他收到了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的录取通知书,“白文学要到北京读书”的消息使基诺山沸腾了。他就这样在同龄人的羡慕中,带着家乡父老的希望到北京求学,先…  相似文献   

2.
基诺族不是“游耕”“游居”民族周新文,陶联明本文作者根据实地考察和亲身见闻,指出某些著作将基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山地农业概括为“地跟山转,人跟地走,寨跟山跑。广种薄收”以及“无法再进行轮歇耕作时,基诺人便举族而迁,整个村寨迁往他处”等,是不符...  相似文献   

3.
<正>基诺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是国务院1978年6月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口在56个民族中排名第55位。 一、民族概况 基诺,汉族史书记为“攸乐”,这是对基诺族自称的音译异字,傣族人民称基诺为“卡诺”。基诺族是云南境内的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以及周边的勐旺乡、普文镇、勐养镇、橄榄坝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2003,(2):63-63
基诺族传统服饰经勐腊县勐醒镇向右转直奔基诺山乡,途中山峦起伏,溪流纵横,茂密的原始森林,苍翠欲滴。沟谷中古树参天,藤木攀缠,从多层次交错的植物群落来看,我已进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国四小民族之一的基诺族,就集中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山区周围的40多个自然村寨中,约有1万8千人。基诺人操基诺浯,无文字。自称“基诺”,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历史上,他们是从原始社会未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由于民族过渡快,至今仍留有母系氏族的痕迹,比如现有很多年长男性的名子还是沿用女人的名字称呼。在乡文…  相似文献   

5.
滇西南归来,坐在灯下,翻开日记。千里风霜落于笔下,竟凝结成起伏连绵的情节,转而又演化成红土地的回声。在它的促动下,我无私地将部分日记呈献予读者—— 1992年2月24日(阴雨基诺山) 今天下午来到基诺山。但见山影朦胧,如梦如幻。只是晚上山风带着些许凉意吹来时,才意识到我是在基诺山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基诺族人,却也心情激动地转了几圈山坡。晚饭时,喜出望外地看见公路边开着一家饭馆,是乡里唯一的基诺族式建筑。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基诺风味餐厅”。于是兴冲冲地走进去问:“基诺风味是什么菜呀?什么味儿?”恨不得尝几口。到版纳好几天了,吃的饭菜都是酸辣的“傣”味。不想餐厅里的姑娘摆摆手:“自己进去瞧!”我直奔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08,(11):14-14
1979年仲夏的一天,在云南省凸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群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是我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被确认后,该民族群众欢天喜地的场景。1979年6月,国务院确认云南省的基诺人为单一少数民族。至此,在我国被正式确认的单一少数民族为55个。  相似文献   

7.
一到阿父种过的地里去种地, 到阿母背过水的沟里去背水。上百的男人,上千的女人, 铲草砍树, 砍一刀、倒十根, 砍一刀、断十丝。树草枯干,山地铲好, 砍出防火线,带着熊熊火把, 先点燃地头,后点燃地脚。这是基诺族流传很久也很广的民歌。解放前,基诺族没有文字,没有学校。基诺语里没有先生、老师这类词汇,数的观念也只是从1-10。靠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生活。长期与世隔绝的人,不知道自己还处在原始公社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终究成为历史。随着“剥夺者被剥夺”,中国少数民族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基诺山仍然是那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基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部落     
(一)简介在印度社会制度中部落占很重要的地位,它属于最落后的阶层。在全世界就部落分布而言,印度是部落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印度部落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他们与文明社会的人比,极为落后。人类学家给他们以不同的名称:如土著人、原始民族、山  相似文献   

9.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7,8(6):1-8, 95-97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三区三州”贫困的特殊性、“三区三州”的禀赋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发现通过提升禀赋结构可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异地搬迁的村组应考虑就地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中要厘清发展主体、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产业是分散发展还是集聚发展的问题;易地搬迁村组应整村搬迁、集中居住,搬迁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相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民族文化融入异地搬迁并实现产业化。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政策设计要考虑激励相容,实施贫困家庭振兴计划;理解贫困群众行为逻辑,体现精准帮扶的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完善社会保障/保险,实现分层次的社会救助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科学。但说得更具体些,民族学是研究现代各民族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但这里所说的民族,是广义的,指民族学一词的词根e山nos而言。它包括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因此,原始社会史的主要部份,即除去人类形成阶段的原始群以外,全属于民族学研究的范围。民族学是研究什么的呢?  相似文献   

11.
“部族”论者在依据斯大林对人类语言发展阶段的分期划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时,认定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部族”,把民族共同体分为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四种类型和四个发展阶段”。他们用“部族”指称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人们共同体,从而抹煞了人类早期民族与国家同时形成于部落制瓦解之时,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与国家是奴隶制、封建制时期的民族与国家的继续和发展这一基本事实。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民族”,汉文“部族”是部落和氏族的简称,二者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12.
部落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个术语的印欧语词源法语的“部落”(tribu)和英语的“部落”(tribe)来源干一些表明远古印欧人制度的语言术语:拉丁语的 tribus,安布利亚语的 trifù或希腊语的 phule。最初,这些概念都是些经验的概念,随着印欧语系诸民族的发展,它们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不过,就它们最早的词形而言,都意指存在于这些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组织。印欧语的“部落”即是城邦国家产生以前存在着的一种最大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它包括着一些较初级的社会单位,从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是民族实体存在的反映 ,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社会意识。民族认同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是对同一民族实体相认的共同性意识 ,自然也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民族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① 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民族和国家大体上是同时产生的 ,因而民族和国家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也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 ,出现了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 ,因而出现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复杂关系。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既有相近的一面 …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族的形成问题,许多同志都同意它是由部落发展而成的,即所谓“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其理论根据,当然都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要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中所说的“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这句话了。  相似文献   

15.
再访基诺山     
五月的一个下午,我们乘丰田“小面包”驶出景洪城,跨过澜沧江大桥,向基诺山奔去。这是我第六次访问基诺山了。第一次是在1964年,距今刚好20周年。一路上,特别是进入基诺山区,那平坦的柏油路,崭新的区公所的四层楼房,以至人们衣着的色调和脸上的笑容,都是前所未见的。基诺山区的晚上,电灯通明,悦耳的中外乐曲从家家户户收音机、录音机中传出,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野山村,夜晚除了犬吠狼嗥之外,只是蟋蟀奏着永不变调的乐曲! 要描绘基诺山的变化,首先得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基诺山原称攸乐山,面积91万亩,位于云南西双  相似文献   

16.
王远新 《民族学刊》2022,13(4):65-75, 138
易地搬迁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搬迁者普遍面临语言文化适应及新的社会身份建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麻山社区为调查点,考察布依族、苗族易地扶贫搬迁者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化适应和新的社会身份建构。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在本族内部主要使用本族语,与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家庭成员使用本族语的比例随年龄降低而降低。多数人基本能听懂普通话,但很少用于交际。扶贫搬迁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环境,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建构新的社会身份,搬迁者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期望后代最先学会普通话;对本族语的实用功能评价积极;调查对象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最高、使用范围最广,但对其社会地位、实用功能和发展前景的评价不高。调查对象对移民安置点的满意度总体较高;部分人认为收入降低、找工作难,部分中老年人语言适应和身份转换困难。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为移民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文化服务,创造就业条件;搬迁者应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自我发展和汉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是确保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基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县域个案研究发现,以专业化社会组织同安置区建立嵌合关系为结构前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为行动策略的嵌合赋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合作结构;同时,以安置区相关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为基本逻辑、“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的联动升级为核心取向的多元联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互动模式。嵌合赋能与多元联动在实践层面提升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效能与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部落在哈萨克语方言形成中的作用周正成哈萨克族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他们中间主要有三大部落:大部(大玉孜),中部(中玉孜)、小部(小玉孜)。每个大部落又分为若干小部落。如大部又分为:乌孙、康居、杜拉特、加拉伊尔;中部分为:阿...  相似文献   

19.
龙帕行     
一个氏族公社的部落里, 突然响起二十世纪的马达——这里讲的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绝不是一个怪诞的神话。在祖国遥远、遥远的西南边陲, 有一个基诺人的寨子叫“龙帕”, 九十九层山林把它与世隔绝, 一抬头,顶上的青天只有簸箕大。这里的人不知道山外还有个世界, 山外的世界也忘记了它, 于是,一个世界已经在探索外层空间, 另一个,还在集体采食着无花果、青蛙。  相似文献   

20.
22岁的傣族姑娘王玲,2002年毕业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2003年9月开始在一个名叫下纳米的山寨教学点当代课老师。这个拉祜族山寨位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是云南省有名的边境特困乡村。这里的拉祜族曾经被称为苦聪人,五六十年代才在政府和解放军的帮助下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长期处于极端贫困之中。20世纪末期开始,云南省有关部门实施特困少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和茅草房改造的“155”工程,将他们再次从高山上搬迁到山腰地势平坦一些的地带,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2004年,拉祜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