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2.
《老子》文本解读,过去大多以训诂方法为主, “公训公有理,婆训婆有理”成了《老子》解读中的常见现象,由此带来的译文不顺、逻辑不通、意义不明等后果已经或正在显露出来.近年来在“西学”背景下的若干新方法的采用,不仅没有消除过度依赖训诂所产生的“症状”,而且又出现了另造一个“老子”的风险.运用“整体性”方法、“回到《老子》文本中去”的方法、“逻辑之优先性”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解读《老子》,将有助于《老子》解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正> 从明代开始,有人怀疑《老子指归》不是西汉严君平(严遵)的著作,从而影响了后代学者对该书的重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亦没有论及此书的。实际上,这部书出自严君平之手,是中国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就其真伪问题考辨如下。一、古籍对《老子指归》的记载及其考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三国志·秦宓传》载:“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严君平“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老子》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郡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唐玄宗《道德经疏外传》载:“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  相似文献   

5.
王弼是魏晋玄学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以其《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倡道家之旨,创以无为本之玄学思辨体系。于玄学思想而言,王弼有创基之功,而就情感理论而言,王弼之功绩亦不容小觑。王弼在其玄学理论论述过程中对于情感理论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倡言“性其情”,主“圣人有情”,对于中国哲学的情感理论(尤其是魏晋情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将结合王弼的“贵无”之说,对其情感理论做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玄华 《江淮论坛》2011,(1):66-71
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予》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  相似文献   

7.
老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居然出现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子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他还连用“或曰”、“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等词句。令人莫知所从。老子到底是老聃(李耳)?是老莱子?还是太史儋?实际上,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隐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  相似文献   

8.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是通过注《老子》来完成的。王弼注《老子》 ,是历史上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典范之一。他在继承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的需要 ,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本文以王弼对老子宇宙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例 ,凸显其诠释老子哲学思想的进路 ,即在阐释原典的同时 ,根据时代的需要 ,对其原有意蕴作进一步的引申 ,以此来构建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老子想尔注》看道家思想的神学化张运华广东五邑大学《老子想尔注》是继《太平经》之后的又一部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五斗米道从张修开始就有修习《老子》书的传说,如今残存的《老子想尔注》就是张鲁在众多祭酒讲解《老子》文义的基础上汇编而成的。不过,关于《老子...  相似文献   

10.
天瑞“用之不勤。”《注》:“王弼曰:‘无物不成而不劳也。”’《管锥编》引《老子》五二章:“终身不勤”,王弼注。“无事永逸。”按《列子》称《黄帝书》,实际所引为《老子》,称《黄》而不称《老》,既为托古之法,亦与所依据之时代思潮相关。全书数处征引《黄帝书》(张注:“古有此书,今已不存”),如本篇引“谷神不死”云云,又引“形动不生形而生影”云云,《力命》篇引“至人居若死”云云,所征引或《老》或非《老》,颇可见战国秦汉黄老思潮形成后,《黄》与《老》亦分亦合状况。汉时托名黄帝之著作颇多,观《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  相似文献   

12.
鲁成波 《齐鲁学刊》2004,1(4):104-107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唯务折衷”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研究态度和方法 ,过去学者一般以为它就是儒家的“折中”方法。这是不确切的。“唯务折衷”的“折衷” ,乃折之于“素心” ,即以研究主体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去进行学术研究和鉴赏判断。刘勰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折衷”说 ,与当时哲学思想界佛学取代玄学地位而注重心识作用、向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传统回归这一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马氏文通>中以"不"为标志的否定向的"词语假借"现象,用"词语假借"的术语总括"字类假借"的实际外延,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进而讨论了"词语假借"所涵盖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常彬 《河北学刊》2003,23(1):122-124
作品主人公佟振保的生命里需要两种女人"圣洁的妻子"和"热烈的情妇",自己追求别人的女人,却由不得自己的女人不规矩,并以此作为男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标志.男权文化贞淫观规范着女人"圣母"与"荡妇"的角色,为佟振保的"双重理想"提供了观念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而情人王娇蕊,由放浪向人妻的转变、妻子孟烟鹏由贞洁向淫荡的转向,女性的贞淫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互为逆转,震裂了佟振保的性观念裂缝,暴露了男性霸权文化的自相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何易展 《云梦学刊》2009,30(1):42-45
历来对赋文体的具体定义或界说,存在难以言说清楚的悼难,至于赋、骚亦各持异说:然历来对于骚、赋分体的理由,大概主要集中于带“兮”字的特殊句式或“楚声”的地域性特征。然而从两者来看,“兮”字并非当下《楚辞》唯一的特殊用法,“兮”也并不具有楚地特色;“楚声”一词真正的涵义,不全在于地域性而言。另外,赋、骚也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释“传说”——兼探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青万 《文史哲》2002,(5):124-127
在殷墟甲骨文字中 ,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分析可知 ,在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中 ,有专人负责结绳和记忆结绳中所记之内容 ,并将其不断地“传说”给他人 ;在该记忆者年老之后 ,还必须将自己所管理的结绳和结绳中所记录的内容“传说”给自己的继任人。这应是“传说”一词的原始义。这样的“传说”不仅并非“无可征信的传闻” ,而且还应具有“信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崔树义 《文史哲》2003,1(6):139-143
符号分析人员是指"从事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和战略经纪活动的人",接近但不等同于美国职业分类中"专业人员"的含义。他们既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催生儿,也是它们的产物和受益者。由于知识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符号分析人员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知识阶级",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路新生 《河北学刊》2012,32(4):52-60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的痼疾将能够产生攻玉之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